01
清晨五点多,一声巨响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恍惚感到整栋楼都颤了一下。
“地震?”我从床上弹起来。脚刚沾地,又觉得不对。
我所在的地区并非地震带,当年那么严重的地震,也只有高层住户有震感。而我们小区,最高只有七层。
我估计是煤气爆炸,于是赶紧去阳台看哪家厨房有异常。
很快,我就发现对面三单元六楼和我家平齐的位置有个“大窟窿”。
那个“大窟窿”可能是他家次卧,因为落地窗全没了,东西也落了一地,只能看到一片狼藉,分不清什么是什么。
而次卧旁边正是厨房,厨房的采光窗整个儿消失了,油烟机也变得歪歪扭扭的。万幸的是没有起火。
没过一会儿,楼下就有人大喊,让六楼的人出来赔钱。
仔细一看,他家震飞的落地窗恰好砸了楼下的车。
好在我们小区没几台豪车,不然这损失太大了。
正想着,就发现我家窗台上落满了玻璃渣,连窗户上都出现了划痕。
我心中感叹,幸好是清晨,若是换个时间,我也许正在阳台上看书……
没多久,民警来了。老妈下去买东西回来时说,对面爆炸的不是煤气,是高压锅。
听说是大清早起来煮绿豆汤,豆壳塞满了出气孔,结果就出事儿了,还好没人受伤。
听她这么说,我赶紧给她灌输“断舍离”的思想。
因为前几天她还感叹,我家高压锅放了几年没用,太浪费,什么时候得拿出来用用。
她早已养成做加法的习惯,想让她扔东西,比买东西还困难。
然而,要想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得做减法。只有减去了那些不重要的人、事、物,才能装下更喜欢更需要更合适的。
02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收藏”。
比如,毕业后再未联系过的那些同学的联系方式,他把他们按小学到大学依次排列,还打印出来放在文件夹里保存好。
他有很多群,从同学到同事,再到一些兴趣爱好群,每一个他都留着,哪怕有些群他一两年都不会说句话,他也不退。
得空了,他就看看群消息,了解一下大家在聊什么。但不管聊什么,他也不参与。即便如此,他仍要为此耗费很多时间。
他买了两箱书,但从来不看,买回来后包裹都不拆,就那样放着。他收藏的微信文和网页,更是数不胜数,可你很少见他去看。
如果手机需要清内存了,他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清理,比如,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不需要的,他总得再整理一次。
他常说,万一以后要用呢?
像他这样,为了“以后要用”,所以舍不得丢,又拼命买,拼命收藏的大有人在。
可问题是,这个“以后”迟迟没来。而他们不断囤积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以后要用,而是因为内心的匮乏感。
这个匮乏感使得他们不断做加法,不愿做减法,结果反而越加越糟。
就像“高压锅事件”一样,他们头一年使用就发现橡皮圈有点问题,结果用了几次放到今年,还舍不得丢。最后只好再拿出来用。这一用,就出了问题。
虽然这样的“恐怖事件”不会经常发生,但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一直做加法,只取不舍的人生,会错失多少美好。
03
在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种动物,名为沙鼠,它们就喜欢存储东西。
旱季时,它们会大量囤积草根,即使食物足够多,它们也会继续囤积,直到洞里塞不下为止。
可草根太多了,它们根本吃不完。于是,它们又把没吃完的腐烂了的草根一点点运到洞外。它们每天这样忙碌着,完全停不下来。
于是,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沙鼠关在笼子里,并给它们足够多的食物,结果没多久,沙鼠就焦虑而死。
因为笼子里的食物,根本无法满足它们的囤积需求。
沙鼠的祖辈们曾因食物短缺而大面积死亡,所以它们后来就具备了这种基因,正是这种基因迫使它们不断地囤积。一旦停止,它们就会感到焦虑。
而人则完全不同,人的储藏行为,起源于内心。虽然不储藏也会有焦虑感或匮乏感,但这可以通过逐步做减法来调整。
比如一开始,你可以适当减少自己的选择。
很多人做选择时,总以为自己会犹豫,是因为选择太少,或者不够好。
可事实是因为选择太多,继而导致注意力放在比较上,从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
就拿购物举例。有囤积习惯的人,买东西通常会反复考虑性价比,最后,真正想选的没要,将就着选的,却买了一堆。
有时候店员看你为几款物品纠结,索性都推荐给你。结果没过多久,你就不喜欢了,但也舍不得扔。
所以,要做好断舍离,只是把东西扔了没多大作用,因为“扔”这个动作和“买”一样,都是一时冲动。
只不过一个是购物冲动,而另一个是相信扔了以后,自己就会变得不一样的内在冲动。
04
要改变这一点,在购物时,可以换个选择方式。
也就是除了考虑自己是否需要、合适以及喜欢外,再从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物品里,选择经济能力范围内最贵的一件。
因为越贵的东西,你买起来越心疼。而且,因为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在数量上,你就不知不觉地减少了。所谓的性价比,不过是鼓励消费的噱头。
你不得不承认,你花大价钱买的东西,通常都比便宜的东西更好用,而且用起来也更合心意。那么自然,喜欢的时间也越久。
很多人网购有个坏习惯,就是收到不太满意的产品时,忍一忍就给签收了。而往往是这样的产品,最后成了鸡肋。
其实,只要不满意的全部退货,纠结要或者不要的东西,一律不要,那么留下来的,就会是你认为合适并且需要的。
这个心理很好理解,因为一个产品在全新的时候,你都不那么喜欢,那么再旧一点,你必定会嫌弃。
所以,减少选择,也等于减少纠结的机会。纠结越少,购物就越精准。久而久之,你花的钱少了,囤积的东西也少了。
阿尔迪超市就深谙此道。他们不仅减少你的选择,甚至连找零都省了。
在德国,阿尔迪超市有1500多家连锁,连沃尔玛这种行业老大都被赶出了德国市场。
在阿尔迪超市内,同类型产品只有一款,你需要就拿,根本不用纠结怎么选。
于是,你的购物时间缩短了,超市的单品销售量提高了。
与此同时,单个产品的进价就降低了,也就影响了标价。随后,购买的人就更多了。
这样的极简模式,为阿尔迪带来了良性循环。
06
所谓极简生活,其实也是个*生活。
它不再侧重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能从海量的产品和信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打开你的手机,你会看到很多僵尸群,别犹豫,直接退出。
翻出你的联系簿和微信,那些几年不联系,甚至已经忘了长相的同学和同事,可以删除了。
还有那些半年、一年都不会用的APP,直接卸载就可以了。
等你将所有无用的,无效的信息都清理完毕,你可以试着一天不看微信,或者一天不用手机,再或者放下过去你认为很重要,但对生活却不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情。
你试着感受一下,没有这些,你是不是真的少了什么?假如你真的感觉自己少了什么,那你可以想一想,失去这些,对你,对你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影响?
还是说,你只是觉得无事可干,所以用这种方式塞满大脑。
我相信,很多我们以为重要的,需要保留的东西,在真的失去后,也不会对现有生活造成过大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心里更轻松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需要的,不只是清理手机和电脑硬盘,你还要找到并且培养一个能帮你花掉精力,又有益于生活的兴趣爱好。
有了它,就能解决内心的匮乏感,让生活更充实,也就无需花太多时间做“收藏”或者“舍弃”。
大脑和生活,都像硬盘一样,是有储存容量的。
当你用不必要的东西塞满它们时,你想找到需要的,会很困难。但当你不断精简时,你会发现,那些最重要的一直都在。
本文标题:懂生活的人,都喜欢做减法
- 相关推荐
【懂生活的人,都喜欢做减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