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词声声慢的问题

2023-09-13 16:30:53

有关诗词声声慢的问题

1.关于声声慢的几个问题

1.故国故园之思;家破人亡之痛 ;对往昔伉俪相得的追怀;羁旅行役之苦 。

那年代战火纷飞的,大概是吧

2.那时好象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没有“如今旧时相识”吧?

3.总值都体现出了他的离别的惆怅,核对家破人亡的痛苦及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我认为表达了她哀婉的凄苦情的感情

2.李清照声声慢的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是一言难尽的愁思,说了六件事:深秋难度,晚风难敌,雁过伤心,菊落伤情,独守空窗,梧桐细雨。

而且这六件事都是围绕一个“愁”字来的,是对“愁”字的具体而形象的诠释和描绘。 本词起句,连用14叠字,可谓创意出奇,手法高妙,真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让人叫绝。

3.可以帮忙回答一下关于李清照《声声慢》的问题么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

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

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

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

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

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

“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

自庾信以来,或。

4.声声慢的问题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声声慢》是谁写的词

>是词牌名,很多诗人都填写过.你问的应该是李清照的词吧:《李清照词《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昨晚,阅读了唐诗宋词,其中读到李清照词《声声慢》让我感慨万千.这位中国历史上颇具文学才能的女词作家,那晚年创作的《声声慢》,是对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心绪的倾诉,细细读来,不仅仅是对她的悲戚命运的同情,更多的还是惋惜这位天才女词人,会在如此环境中陨落. 全词只用了97个字,把晚秋的乍暖还寒的气候和自己寂寞、凄凉的心绪有机结合,达到了欲愁不能、欲盼不得的境况.词一开始就用了14个叠音字,就象演戏的开场锣一样进行渲染,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心、境、意结合来进行渲染,寻寻觅觅是动,写人的行动,也是意,有意去寻觅;冷冷清清是静,也是境,写环境的冷清悲凉是对一种境况的感知;凄凄惨惨戚戚是写心,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乍暖还寒应该秋末多变的季节,冷热不匀,身体也是最难适应,最难调养的季节,此句更多是借境抒情,回忆自己动荡的生平,从一个金兵入侵、南渡避难和丈夫为官,书香门第,金石收藏的幸福美满家庭,到了妻离子散,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的穷苦生活,这情形与“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天气是多么相似.我们可以想象,晚秋的天气,头一天晚上还很暖和,但是到第二天早上却是西风扫落叶,感觉寒冷侵袭,这样的环境中,对一个贫穷而缺衣少食的人来说,用三杯两盏淡酒来取暖是绝对不可能的,怎么能够抵挡得了昨晚带来的寒冷西风,这为前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了铺垫.触景生情,看到天空中大雁飞过,好象是旧时相识,使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丈夫,更使她感到伤心.这里一个淡字写出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尤其是“雁过也”这一句,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依恋、哀怨、欲绝、凄苦的氛围,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接着,词的后半部分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借落花喻人的憔悴,人老花谢,还有谁还会来欣赏采摘呢?呆呆地坐在窗前,看满地落花,忆凄楚、苍老人生,孤独地感受怎么能够捱到天黑呢?又有梧桐得点点滴滴秋雨敲打,这情形,怎么能够用一个愁字可以概括描写得尽呢?这一段是写景,写声,写情,写黄花、梧桐、细雨等物景,达到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愁苦心情.点点滴滴是用叠音词写声,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之感.三个问号句,虽然是问花,问黑夜,问愁,其实在写自己的感情流露,现在自己是人老憔悴,就象落谢的花儿,谁来同情,谁来怜惜呢?人生的衰老也就象白天到黄昏,谁愿意喜欢去捱到这个黑夜呢?把作者依恋、哀怨、凄绝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一个问愁,这次第是概括,就是上面所有的情形,怎么能够用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尽,解决得了呢? 全词简略,收放自如,自然别致,情景交融.可谓是言尽意不尽,欲说罢不休.作者用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景景含愁,情情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没有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层叠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声声慢》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结合了这个时代作者凄苦的身世,有一定的现实社会意义.同时也开创一代词风,堪称千古绝唱。

6.关于诗词的问题

《满江红》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文标题:有关诗词声声慢的问题

  • 相关推荐

【有关诗词声声慢的问题】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