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关荣辱/荣耻观的名诗名句
“八荣八耻”就以人格为观照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价值观而言,中华文化经典有以下四个方面与之相应。
现予摘录,谨供参考。(一)爱国:礼义兼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损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思诗三十八首》)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杜甫《再经照陵》)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陈与义《伤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辛弃疾《满江红》)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心天地知(陈子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八荣八耻之一)(二)利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欲上民,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六十六章》)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全行为上(《史记?赵世家》)轻摇薄赋,以宽民力(方勺《青溪寇轨》)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雅?大雅?民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杜甫《有感五首》)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无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更将散布人间世,化身万亿发光明(康有为《属草堂诸子汇刻其功课簿系诗》)……。(八荣八耻之二)(三)乐群:(助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人;人恶我,我必恶人。
(《列子?符》)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国语?晋语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行。
共说向来曾话我,生儿多以陆为名(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高翥《秋日》)(信义)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以仁为富,以义为贵(《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系辞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白居易《天可度》)……。(八荣八耻之五、六)(四)修身:(崇实) 务为(伪)不久,盖虚不长。
(《管子?小称》) 无征不信(《礼记?中庸》) 修学好长,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韩愈《桃源图》)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 (勤俭)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君陈》)罔游于逸,罔滛于乐(《尚书?大禹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法治) 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管子?七法》)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动(《韩非子?心度》)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民春秋?慎大览?察今》) 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苏轼《私策问》)(戒奢) 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陆游《关山月》) ……。(八荣八耻之三、四、七、八)。
2.关于泰山的古代诗句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到达泰山时正值冬季,有雪,故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登封喜雪》,以表达此时的心情: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英。 委树寒花开,萦空落絮空。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报,因此谢成功。 这首诗主要写了雪景,从“云密”到“飘英”;从“肤先合”到“尺有盈”,写的景色如画,美妙动人,最后归结到雪是丰年的征兆,同时也是自己封泰山的结果。
到了清朝,到泰山封禅的皇帝较多,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均有封禅诗传世。 康熙曾写有《登岱》一诗,表明了自己对封禅之事的不屑: 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
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 振衣嶻嶭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
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 雍正则写了《岱顶》: 芙蓉万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与齐。
九点青烟看野马,五更红日候天鸡。 云封峭壁松多古,藓积残碑字未迷。
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 写出了雍正陶醉于封禅之事的内在心态。
3.有关诸葛亮的诗词(三国外的)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1.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3.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6.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7.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
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8.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9.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10.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11.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12.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13.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
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14.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15.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 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
4.与诸葛亮有关的对联,诗句
1、《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2、《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八阵图》——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4、《蜀相》——唐代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5、《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唐代李白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译文: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
5.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有哪些
唐代诗歌繁荣奠基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多种条件,但唐诗达到繁荣无比的境地则与科举考试和爱诗风尚有着直接的关系。
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朝廷规定进士考试第二场加试诗、赋各一篇(首),要求别出心裁者才算合格。开元年间,进一步规定这场考试专考诗歌,并提高要求水准。这些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诗歌的热潮。为了荣耀一生的进士及第,天下文人举子无不以极大热情学习和创作诗歌。许多史料透露,人们为了顺利考中进士,早在童蒙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诗歌了。一些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大家的作品,曾被民间无数次搜求、辑录,作为教材在里学、私塾里使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朝皇帝对诗歌考试也特别重视,文宗、宣宗等皇帝每遇新科进士选拔出来,总是询问有无杰出的诗歌文学之才。他们对诗歌大家尊崇之至。例如,大诗人白居易去世后,宣宗皇帝深切悼念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敎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觧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巳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推崇和缅怀之情。上行下效,统治者的倡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留下强盗爱诗的一则奇事:诗人李涉路遇强盗,没想到强盗说,既然是李博士(时人对李涉的尊称)驾临,我们就不强什么了,但是求您送给我们一首诗吧。李涉马上口占一绝:“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结果强盗们不但对李涉厚赠礼送,而且自己改邪归正,做起了良民。
在唐朝,吟诗作赋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士人、学子们见面总以诗歌较上下,这自不必说。上自皇帝、高官,下至樵夫、走卒,是人也都能口占几句。据说,白居易每有新作,总得让邻居老妇评判一番,听得顺口才成定稿。同时名人们的诗作,往往被民间私自雕版印刷,随时可以在市面上买到,这样人们非常方便学习经典诗句,也比较容易提高水平。在当时,岭南荒蛮之地竟能出现七岁女送别兄长的杰作,而长安小李泌五岁咏诗就能得到玄宗皇帝的好评。据统计,乾隆皇帝初编《全唐诗》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拥有三千余名杰出作者的诗人队伍和大约五万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佳作。后来从杂史古籍和考古文献两大途径不断寻拣,今天已经可以看到大约十万首唐诗和因遍及各个阶层和区域角落而难以估算的诗人群体,这是前后所有朝代都无法见到的奇迹。
6.赞美诸葛亮的诗词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筹笔驿
李商隐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各位同学们 江湖救急啊~ 谁能 结合李白或者杜甫的诗歌,分析他们诗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五、李白诗歌具有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
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李白有壮浪放旷的青年时代,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同时,李白又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但是由于后来长期的云游又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
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
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可李白还是愿意钟情于:“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可他的一生又是怀才不遇的,以至于浪迹天涯,抱酒而歌。也许就象财富容易招来盗贼,过多的才华免不了挫折和落魄 --------但如此丰富的生命,却如此狼狈的生活,不免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白的心很大,诗绝不是他心目中人生的主题,诗只是他人生的一种品质。“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人当然不会真正爱山,李白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许其中也有些许无奈,于是乎发出“余风激兮万世”的感慨了。
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却几次难以遇合,在行为上功名强烈直至乞求权贵,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 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不满集中于从政之志无法实现上,痛恨厌恶的只是阻塞了他上进之路的小人,而对皇帝、权贵则是慧眼没识他的才干。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因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饮酒诗句中总洋溢着劝饮行乐,开朗乐观的情调。
可铁的现实总无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饮酒时。诗人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可以让人看到他压抑在内心的苦闷挣扎。
即使是轻松自娱的“对影成三人”也蕴含了一份孤独与无奈。李白与酒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只有“醉”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命运多舛、痛不欲生;进入醉酒的幻境才能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诗人浪漫而坚强,饮酒时总会含笑而歌,但真感情在不经意间的流露使他本欲掩饰的痛苦欲盖弥彰了。
在我看来,他作饮酒诗,在诗中他仰天大笑,他越纵情欢歌,这些都是诗人埋葬痛苦的坟墓。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李白的诗篇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8.从竹林七贤窥晋文坛的特点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全国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又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所以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雍(yong)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郦道元、杨玄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宏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尤其是文学理论的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创作和文艺理论的根基与趋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这段中国历史上,是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提起魏晋,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是魏晋风度,魏晋风骨,但对其内涵,可能并不真正了解,或者说是众说纷纭。在今天我们应如何重新审视这一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共同关心的现象呢?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用于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认为 “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通常比较普遍的说法主要有这样两种说法:
其一,汉魏风骨(主要指的是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至魏初的文学作品及成就,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建安时期
本文标题:有关崇实的诗词
- 相关推荐
【有关崇实的诗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