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善心诗词

2023-11-14 10:47:32

有关善心诗词

1.与善心有关的诗句

1.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____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2.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____郑燮《新竹》

3.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4.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__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5.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____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6.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____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7.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____陈寿《隆中对》

8.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____李白《行路难三首》

9.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

10.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1.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____杜甫《端午日赐衣》

12.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3.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____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4. 民感桑林雨,云施李靖龙。____赵汝愚《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15.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____王逊《西夏重阳》

2.关于有善心做善事的古诗有哪些

1、《入如来禅》

明代: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还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2、《重送朗州张员外》

唐代:罗隐

朱轮此去正春风,且驻青云听断蓬。

一榻早年容孺子, 双旌今日别文翁。

诚知汲善心长在,争奈干时迹转穷。

酬德酬恩两无路,谩劳惆怅凤城东

3、《刘先生闲居》

唐代:储光羲

高第后归道,乃居玉华宫。逍遥人间世,不异浮丘公。

甘寝何秉羽,出门忽从戎。方将游昆仑,又欲小崆峒。

进退既在我,归来长安中。焚香东海君,侍坐西山童。

善行无辙迹,吾亦安能穷。但见神色闲,中心如虚空。

期之比天老,真德辅帝鸿。

4、《杂曲歌辞.行路难》

唐代:薛能

何处力堪殚,人心险万端。藏山难测度,暗水自波澜。

对面如千里,回肠似七盘。已经吴坂困,欲向雁门难。

南北诚须泣,高深不可干。无因善行止,车辙得平安。

5、《又记》

唐代:吕岩

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

不求名与利,犹恐身心役。

苦志慕黄庭,殷勤求道迹。

阴功暗心修,善行长日积。

3.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

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

4.关于善良的诗词

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

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

(唐白居易《放鱼诗》)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宋苏轼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诗)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宋 陆游放生诗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

设身处地们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5.关于善良的诗词有哪些

1:《放鱼诗》唐白居易

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

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

2:《首尾吟》宋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鉴诫时。

意浅不知多则惑,心灵须识动之微。

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

读易不惟明祸福,尧夫非是爱吟诗。

3:《重送朗州张员外》唐罗隐

朱轮此去正春风,且驻青云听断蓬。

一榻早年容孺子,双旌今日别文翁。

诚知汲善心长在,争奈干时迹转穷。

酬德酬恩两无路,谩劳惆怅凤城东。

4:《入如来禅》明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5:《简张安国》宋章甫

南北东西厌问津,西海忘形今几人。

惟公名誉一世重,虽不吾与吾当亲。

气吞云梦并余子,深厚文章六经似。

昂霄耸壑正当时,发策决科余事耳。

上方忧顾大江东,虎踞龙盘气象雄。

却袖玉堂挥翰手,来成方面保厘功。

西风澹日边云碧,岁晚军情犹未得。

不应矫首送飞鸿,想得攒眉正忧国。

雅闻一诺值千金,推挽尤多乐善心。

坐上能容野人否,试听客里短长吟。

6.与善有关的诗词

首尾吟

年代:【宋】 作者:【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鉴诫时。

意浅不知多则惑,心灵须识动之微。

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

读易不惟明祸福,尧夫非是爱吟诗。

重送朗州张员外

年代:【唐】 作者:【罗隐】

朱轮此去正春风,且驻青云听断蓬。

一榻早年容孺子,双旌今日别文翁。

诚知汲善心长在,争奈干时迹转穷。

酬德酬恩两无路,谩劳惆怅凤城东。

入如来禅

年代:【明】 作者:【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本文标题:有关善心诗词

  • 相关推荐

【有关善心诗词】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