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格律知识
近体诗和古体诗 诗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
《诗经》305篇,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被谱入乐曲,用来歌唱,即为曲辞,或称歌辞。
从文学的角度定名,则称之为诗。“楚辞”就是在楚国人民中流行的歌辞,亦可称为楚诗。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成为不能歌唱的文学形式,开始与歌辞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就诗体而言,则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
它形成于唐代,以有严格的格律为其主要特征。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开始就研究四声、八病(指诗歌创作中应避忌的八个声律问题,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声律、对偶,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逐渐定型,形成了一种与旧体诗有明显区别的新诗体。
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
还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其主要特点是: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七律如: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五律如: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字。 七绝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五绝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以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可称之为古体诗,也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有句子比较整齐划一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有长短句相间、随意变化的杂言体。五言、七言的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最少一字,多者可达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将其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称“古绝句”,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
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古体诗的主要特点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
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因此,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但是古体诗也不是一点格律上的要求都没有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实际上它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在格律上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 一、古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也要押韵,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古体诗用韵,比格律诗用韵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他各声通韵。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
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二、古体诗的换韵 格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则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
值得一提的是,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
三、古体诗的平仄和对仗 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定。唐宋以后的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是完全自由的。
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却着意避免律句,使古体诗和格律诗有明显的区别。
2.我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有什么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3.诗经的格律诗的知识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编辑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格律诗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拓展:
平仄介绍编辑
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现代的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
基本句型编辑
现分别以大A小a大B小b来表示。现把四种句型写出来,分别以 - 表示平声以 | 表示仄声,以 + 表示可平可仄。下面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时会用到。四个句型即:
格律诗
a,(--)| | | - -
b,(--)| | - - |
c,(| | )- - | | -
d,(| | )- - — | |
加上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七言,去掉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五言。
参考:
/link?url=918MrJCrTYnox2xIQ7izAsuir81FPPM35wTX5f2C-9qiEA7Jyt3wkCxGO0EzMnteKL6qshRaW0gQLc4iDDQatK
欢迎追问哟~满意的话请采纳吧(づ ̄3 ̄)づ╭?~
4.诗歌格律知识
格律,分开来,格,律。格是指格式,就是说它有一定的格式限定,如五绝的格式就是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律的格式是,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要对仗。而律,就是指的规律性的东西了:以四声为基础,将汉字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格和律合在一起就是把汉字按一定的格式,规律排在一起。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诗词的格很好明白,律稍微要难一点,但是也不难。主要记得:
1,律步:每两个字一步。如七绝“仄仄平平仄仄平”每两字一步划开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就像人走路,左脚一脚,右脚一脚才算上一步。
2,交替:一个律步连着一个律步必须是平仄错开的。这里主要看一步里的第二个字。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因为每步里的第二个字才是格律的关键。
3,律句:一首诗最基本的就要算句子了,五言律句的话只有两步半,七言三步半。这里主要要注意的是那个半步的,半步只有一个字,也就是平或仄。由于律句忌出现三平尾,所以当然最后一步是平平的时候,半步的字要为仄,反之则要为平。
4,拗句:这个是因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产生的.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来说,由于一三五不论,那么它可以写成中仄中平仄仄平。中代表可平可仄。那么例句就有: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忌),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这几种都是拗句。还有一些特殊的拗句,拗句的话是需要补救的。就不多说了,打字好累。
5,押韵:律诗,律绝,只能押平声。押韵的规律是奇数句不能押,偶数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6,对粘: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二四六位上的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七绝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看第一、二句的二四六位,叫联内相对。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就是粘了:观察一下第二句和第三句二,四六位。
其实,格律只是浮云。重要的是“起、承、转、合。”四字决。真正做到这四个字,才是一首好诗。
见识有限,如有错,请指正,谢谢。
5.写诗的格律知识
词的 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 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有些词调既押 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
各个词调的句式的 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 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 “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 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 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 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 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 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 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 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 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
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 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 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 音的。
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 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 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 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
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 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 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 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 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 适应歌者口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
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 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
如有人认为苏 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 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 ‘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 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 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 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
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 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 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 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
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 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 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
如张炎 《词源》 记 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 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
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 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 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6.近体诗格律知识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句数、字数,这个好理解,不多赘述平仄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
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
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每一句句子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粘对格律: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反或是相反类型。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有个学生问过我,为什么每联间的平仄要相粘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首联出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的话,那么对句的二四六字则必须为(仄平仄),基于近体诗的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间的原则,如果颔联的二四六字不与首联对句的二四六字相粘同为(仄平仄)的话,那它只有重复首联出句,成为(平仄平)了,以此类推,每一联的平仄都会重复首联的平仄,那读起来该有多单调呀。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
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孤平与拗救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
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
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
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
本文标题:格律诗词有关知识
- 相关推荐
【格律诗词有关知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