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悟性有关的诗词

2023-11-15 10:55:37

与悟性有关的诗词

1.形容悟性的成语

1、《沁园春·智慧男儿》

年代: 元 作者: 丘处机

智慧男儿,速悟尘劳,勿将性疲。但此身彼物,皆名幼化,多虚少实,不可追随。万种缠绵,千般汩没,荏苒光阴老却伊。争如向,太玄真教法,讨论希夷。乾坤荡荡无依。似一片、闲云出世奇。悟性宗合道,恩山易挫,神舟得岸,苦海难迷。行满功成,仙游羽化,物外何如土底归。无佗事,要升天入地,俱在心为。

2、《满庭芳·在俗修真》

年代: 元 作者: 王*

在俗修真,居尘出世,当以悟性为先。处心清静,常守定中禅。见素少思寡欲,忘人我、随分安然。行藏处,潇潇洒洒,渴饮倦来眠。问归根复命,还须立鼎,炼汞烹铅。遇采铅时节,把火先扇。握固则云藏烟聚,运动则斗转星旋。半时内,玄机成象,月白照青天。

3、《和孙倅见贻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曹勋

海色天容浸冷光,秋回山谷进风凉。

不须悟性三关语,自有澄心一炷香。

倦客栖迟归意远,暮林摇落晚山长。

从来羽气闻风悦,惭愧如今陛楯郎。

4、《北七寺》

年代: 宋 作者: 方信孺

国清尊胜北山隅,证果报恩同一区。

地藏荒芜并报国,尚余悟性斗牛墟。

5、《寄天台万年淮海禅席》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四海今淮海,中年主万年。

虚空曾悟性,文字不离禅。

灵瀑煎茶净,寒株拾菌鲜。

无由亲道话,梦绕石桥烟。

2.与禅宗有关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

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

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

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

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

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

这样就在最高。

3.与生有关的诗句

宋 作者: 张抡

《鹧鸪天》

彩舞萱堂喜气新。年年今日庆生辰。碧凝香雾笼清晓,红入桃花媚小春。须酩酊,莫逡巡。九霞杯冷又重温。壶天自是人难老,长拥笙歌醉洞云。

平乐(贺涛)

夕阳依旧着意青山湖。笛音袅袅晚风柔,恰似春和永驻。

往事悠悠如梦,星光灿烂良多,再送一生祝福,犹自闲庭信步!

人过五十又五年,清逸才高人钦羡。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称之百岁不为过,一日悠然似两天。

海福中照天命日,哉寿间涵半百年。行可楷模人称德,青松岁久叶常妍

洞仙歌.沪守王补之生日(黄庭坚)

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

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

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谁念云中上功守?

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应难纵、五湖归棹。

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

4.中国文化遗产的有关诗句

题福唐观二首」杜光庭

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旧碑文灭不知年。八州物象通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

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

曾随云水此山游,行尽层峰更上楼。九月登临须有意,

七年岐路亦堪愁。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暂熟炉香不须去,伫陪天仗入神州。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明写景,写福唐观周围众树与枫树参杂,烟雾缭绕的景象。

暗写人生,写悟性。这种远近高低斑驳陆离的树影和缭绕的烟雾,是秋的迷离,也是作者人生的迷离。“七年岐路亦堪愁”道出其对误入歧途的迷离的人生的感叹。既悟前事皆为“岐路”所以“不须去”,于是便“伫陪天仗入神州”陪佛修化,苦守青灯,归入正途。

湖北武汉黄鹤楼联:

搁笔题诗,两人千古;

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安徽滁县醉翁亭联: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江西南昌滕王阁联: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昆明黑龙潭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八 达 岭

(明)徐渭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

5.和佛有关的古诗

一、关于佛的古诗《菩提偈》: 1、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3、其三 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二、诗文释义: 1、其一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2、其二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其三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4、其四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

创作背景编辑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偈 。

本文标题:与悟性有关的诗词

  • 相关推荐

【与悟性有关的诗词】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