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妸姨是个爽快又热心的人,她把她家住房一带的情况给我作了大概的介绍:这里地处成都东郊的万年场,整个区域是农民自已修建的统一规划的二层或三层楼房,每家每户打起围墙,并筑有墙门,墙门外是一条南北向的水泥路联接各家,路边上是一条水沟,各家的生活废水通过水沟汇集到地下水网排出。前前后后有十几排约摸150多幢小楼,组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村落的东南面是曾经很有名的成都刀具厂。这里交通还算方便,五路公交车直通市区。陈阿姨的介绍,让我们对周边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租房合同签下后,我和老伴及另外一位同事自已动手,打扫卫生,油漆地面,买来床铺、被褥和生活用品,很快搬入新居,结束了半个多月旅馆居住的日子,开始了固定居住的生活,这对我们来说是成都创业的一个飞跃。
从此,我们每天6点起床,经过出川抗日战士的雕像,走到新华大道上的5路车站,乘车贯穿新华大道,到东城根下街门市部上班。门市部只有16平方,后面还有一间6平方的小屋,我们的中饭和晚饭在门市部完成。下午6点门市部打烊,我们乘五路车回万年场租房内过夜。
这样的早起晚归,我们与房东陈阿姨很少见面,星期天门市部生意较好,我们依旧忙碌着得不到休息,只有五一和十一我们方可休息一天,与陈阿姨聊聊天,叙叙家常。她告诉我,她男人工作很忙,平时也是早出晚归,节日里饭局多多,所以也就见不到他。她的女儿20岁,儿子18岁,都在读书,白天老公上班,孩子上学,一个人很是寂寞,很想有人聊天解闷。可我们也是早出晚归,没有时间交流,难得一见就是打个招呼,问候几句就过去了。她和家人对我们很友善,每每我们下楼洗漱或上卫生间,他们总是让我们先行。晚上我们归来,墙门的灯总是亮着,有时我们去东站提货,忙到十一点回来,墙门上的照明灯依然亮着,这使我们感到温馨又感动。
我们在陈阿姨的租房内住到1994年春节前的2月初,一年多时间,我们与陈阿姨和她的家人客客气气,相互谦让,我们还主动把每月租金增加到250元,以表示我们的诚意。
东城根下街销售部的生意在我们的努力下越来越红火,前來批发的商家越来越多,原有这么小的销售部满足不了生意上的需求,从老家过完春节回来后,我们把销售部搬迁到了花牌坊街2号附1号无机校前店后住的租房内,结束了一年零四个月早晚奔波的劳累,告别了与我们友好相处的房东一家,开始我们新的征途。
一晃,二十八年过去了,今天的万年场一带己是高楼林立,原有的村落小楼己荡然无存,房东陈阿姨一家不知搬迁到哪里去了,可每当我回忆起在成都创业的那些年时光,心里依旧怀念着心慈善良的陈阿姨和他们一家。
本文标题:蓉漂创业那些年
- 相关推荐
【蓉漂创业那些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