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腾讯新闻出品 | 第4410期
作者/刘文昭昭昭在目
“先上学后付费”模式下,没钱的学生可以先上学,等毕业工作之后,将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偿还给学校。
“先上学后付费”,如果学校教了学生新技能,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学校也会关门大吉——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的捆绑在一起。
上大学的确不光是为了找工作,但学校需要明白,学生花费三、四年的时间、学费和生活费,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他们有权知道学校的文凭是否物有所值。
最近,美国一所学校新的收费模式——“先上学后付费”,引发国内媒体关注。上学先交学费,自古皆然。据说孔夫子收徒,学生也要先交10条干腊肉当学费。美国这所学校为何敢“先上学后付费”,它就不怕学生跑路吗?
上完学用什么付学费?用工资
这家提供“先上学后付费”服务的学校,是一家名为Lambda School的初创企业,主要提供编码和数据科学等培训课程。今年1月8日,它又获得了多家风投公司青睐,融资3000万美元,目前估值1.5亿美元。
“先上学后付费”模式也不复杂:没钱的学生可以先上学,等毕业工作之后,将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偿还给学校。这种模式被称为收入分成协议(Income Share Agreement,简称ISA)。
以Lambda School为例,学生无需预付任何费用,只要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年薪超过5万美元的工作,连续2年将收入的17%支付给Lambda学校当学费即可。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年入100万,两年的17%,就是34万。我岂不是亏大了?不用担心,还款额3万封顶。如果你还是担心以后会被占便宜,你也可以选择不使用ISA,直接交2万美元的学费。
如果你的年薪没有达到5万美元,可以暂时不用还款,如果你接受培训5年内没有找到工作,那就不用还学校一分钱。
签署收入分成协议后,学生要允许公司查询其纳税申请单,以确定其收入水平。ISA与贷款类似,如果不偿还,会影响其信用评分,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这就能保证毕业生遵守约定,按时还款。
这两年,不光培训学校愿意与学生签订收入分成协议,一些大学也在积极尝试。2019年,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推出了ISA项目供学生选择,随后克拉克森大学和弥撒亚学院宣布计划跟进。美国大学体育协会(USCAA,由80多家大学学院、社区大学组成),也与商业公司合作,准备为其成员院校提供ISA学费项目。
普渡大学
收入分成协议为何在美国流行
收入分成协议流行的背后,是美国大学生贷款规模猛增。2019年美国学生未偿还的贷款总额创下新高,达1.5万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了3倍。
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贷款违约率也在飙升。纽约联储的报告显示,2019年三季度美国学生贷款的违约率进一步升至9.1%,而违约时间也呈现出了更长的态势。
为了“躲债”,许多美国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惜背井离乡来到亚洲等地,甚至在社交网络上也有相关的“教程”,指导美国大学生如何“逃离”美国。
美国学生抗议大学贷款负担过重
一家名为“学生债务危机”的非营利机构认为,沉重的学生贷款让美国年轻人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根本无暇自我提升和发展。
收入分成协议,可以免除学贷之苦,避免过早陷入债务陷阱,学生当然对这一模式青睐有加。
一些大学或培训学校,收费高昂,学生毕了业却找不到工作,学校的名声也受影响。名声不好,就没生源;没生源,就没法生存,所以一些学校也愿意尝试ISA模式。
虽然ISA模式也受到“是否收费过高”“是否剥削学生”的质疑,但在支持者看来,这一模式发展势头不错,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必须有一张大学文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很多大学也不吝给学生描绘光明的就业前景。可在先付费后上学的模式下,学校有教育学生的意愿,却缺乏帮学生找工作的动力。
而在ISA的模式下,如果学校教了学生新技能,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学校也会关门大吉——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了。
以Lambda School为例,学校的课程前沿,市场有需求,此外学校把大量资源用在督促、协助学生找工作上。如学校会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初级开发人员的雇主,每周组织潜在的雇主和学生对谈,雇主还会面试学生,而大多数雇主都给得起5万美元的年薪。
Lambda School表示,该校83%的学生都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平均年薪为7万美元的工作。
虽然Lambda School到现在成立不到两年,毕业生的长期发展还有待观察,但目前的就业数据和风投的青睐,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投资模式。
中国大学敢不敢试试收入分成
与美国大学相比,中国一些大学不仅教师水平差,课程设置落后,对学生就业更不上心。很多大学动辄90%以上的就业率,只能证明高校就业率造假已是公开的秘密,早就成了笑话。
网帖截图
还有一些人承认就业难,但同时强调“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是为了长见识,做事不能那么功利”。
上大学的确不光是为了找工作,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力资本”,但学校需要明白,学生花费三、四年的时间、学费和生活费,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他们有权知道一所大学真实的就业率是多少,学校的文凭是否物有所值。
专栏作家卡西迪表示,在人力资本理论风靡之前,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高等教育起到的是过滤作用,是一种筛选工具,它根据资质对人群进行分类,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用人单位。
通过完成四年学业,学生可以向潜在雇主证明,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认知能力,能够完成岗位任务并能进行团队协作。但是大学教育并不一定会向学生灌输用人单位所需的具体的工作技能,或让学生更加高效。
因此,在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校更应该不断优化课程,加强就业指导,用事实证明读大学物超所值,反击读书无用论,而不是粉饰太平,感叹人心不古。
如何让高校动起来呢?美国的收入分成协议值得借鉴。收入分成,学校的利益和学生就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真实的就业率也会渐渐浮出水面。只是不知道国内有几家高校敢这么做。
本文标题:“先上学后付费”,中国的学校敢不敢试试?
- 相关推荐
【“先上学后付费”,中国的学校敢不敢试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