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吃冬2︱北京小吃口味独特排座次,状元非它莫属!

2024-03-25 11:51:21

北京吃冬2︱北京小吃口味独特排座次,状元非它莫属!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rameborder="0" src="http://www.76780.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www76780cn" isaac2="1" low_size="2671.63" source_size="2662.4" high_size="10564.13" name="190118北京吃冬2喝豆汁儿" play_length="1352000" voice_encode_fileid="MjM5NDk1OTk3MV8yNjUyNTYxNjA2">

糟粕居然可作粥,

老浆风味论稀稠。

无分男女齐来坐,

适口酸咸各一瓯。

这首竹枝词,出自《燕都小食品杂咏》,北京小吃不下百余种,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若以口味论英雄,来个江湖大排名,谁坐头把金交椅还真不好说。但是要说风味独特,豆汁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状元。

豆汁儿能技压群雄,靠的都是它那股“葛”劲。一提到豆汁,人们的反应大相径庭。有人口水当时就下来了,可也有人,脸马上成了一个囧字。但甭管您喜欢喜欢,豆汁儿只要喝一次,那味道都是终身难忘的。

在《闾巷话蔬食》一书中,作者李春芳这样写道:豆汁儿是北京的特产,相传清朝乾隆十八年,宫内就有令大臣验看豆汁有无毒性一事。后来,豆汁儿才进宫成为御食,宫内皇家也大为赏识。豆汁儿有两种,面里有饭粒儿的叫豆汁粥;没有饭粒儿的才叫豆汁儿。豆汁是做绿豆粉时所出的。

过去街上有卖熟豆汁的,也有卖生豆汁儿的。但很多人熬豆汁,并不得法。只以为用大锅将豆汁儿熬开了锅就行了。其实不然,一般熬出的豆汁儿总是上面是水分,下面是豆汁,喝起来没有豆汁儿的稠粘利口之感,总是汤汤水水的。而这样的豆汁是不合格的,您完全可以找商家退换。作者曾经见过在颐和园侍候过皇家豆汁锅的外祖父熬过豆汁儿。其中的诀窍就是熬时先在锅内舀上一勺豆汁,见开锅后再舀一勺……直到添满一小锅为止。这样,豆汁儿总是开着锅,它的稠度、口感才好。

01

豆汁是怎么发明的?

据说豆汁儿的问世是在清初,当然了,也有说是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的历史。而豆汁入宫,最开始是在自清代的乾隆年间。

当时某粉房做绿豆粉时,正逢炎炎的夏日,磨出的半成品豆汁当天没能用完,结果到了第二天发现就已经发酵了,那师傅呢取了一点尝了尝,竟然觉得是酸甜可口,然后就又给煮开了,再尝,觉得那味道就更美了。于是便专门做起豆汁来出售。 所以,这应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具体是谁发明的,现在以前是无法考证了。当时啊,人们购得豆汁,加入紫色老米或剩老米饭,熬成豆汁粥,配上这不同的小菜,就成为京师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

那到了清乾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53年前后,这豆汁儿就传入宫里去了。这怎么回事呢,就是哪家粉房卖豆汁儿火了以后,有人就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从此啊,每年旧历九月至次年立夏后5天,清宫御、寿两膳房都要制做豆汁,这皇上皇后啊,在大酒大肉都吃腻了之后,都是用喝豆汁以解油腻。据说慈禧在幼年的时候,家住北京的新街口,因家境贫寒就常以豆汁代替蔬菜,到后来更让豆汁成为了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后来,咸丰梓宫,也就是他的灵柩啊,他不是死在热河避暑山庄了吗?当然了,那时得叫驾崩,要说皇上死了那我这罪过就大了。说当年咸丰的灵柩回京的时候,东西两太后带领同治帝刚回到宫里,就向御膳房要豆汁儿喝。为什么?馋的呀?

其实啊,在民间,豆汁儿的主顾更不分贵贱,好像凡是穿戴体面的人在庙会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往往会被人耻笑,唯独喝豆汁儿则不足为耻。民间卖熟豆汁儿有两种形式:一是走街串巷的豆汁儿挑子,吆唤“开了锅的豆汁儿粥!”买的呢,多是以锅、碗端回家去喝;另一种形式是在庙会集市上摆个豆汁儿摊,设丈余长案,前摆长凳。案上放2—4个大玻璃罩子,大玻璃罩内放大果盘,盛着酱黄瓜、八宝菜、酱萝卜、水疙瘩丝等。春季备有爆腌酱苤蓝,冬天备有五香萝卜干丁。对购买细酱菜的顾客供应辣椒油。并代卖芝麻酱烧饼、炸焦圈儿等食品。这显得是特别的周到。那到了解放前,专有以卖豆汁为生意的小摊贩,或挑担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摆摊,前沿儿围着块蓝布,上边有白布做的字号商标,叫卖时只吆喝:“豆汁儿,开锅!”不过,这种遗风已荡然无存,今天的年轻人是感受不到这种气氛了……

02梅兰芳、老舍、张国荣等名人又是怎么喝豆汁儿的?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北京的穷人喝豆汁儿,有的阔人家也爱喝。梅兰芳家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

有一件真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爱喝豆汁儿都有故事,抗战期间他居住上海蓄须明志,闭门不出,无豆汁可喝,思之若渴,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沪演出,特带4斤装大瓶灌满豆汁,坐飞机空运过去以尊师长,传为佳话。她带去的豆汁儿传说就是“豆汁儿丁”的豆汁儿。后来有人向梅葆玥、梅葆玖先生求证核实。梅氏姐弟称确有其事,并说:“当时没塑料瓶。用的是玻璃瓶。”不过这幸亏是在当年啊,要搁现在,您这几大瓶豆汁儿可根本带不上飞机。您看,这土得不能再土的豆汁,居然有慰藉外地老北京人思乡的魅力。这魅力也可从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仙逝前。喝完两口豆汁后,才乘鹤归去而得到证实。

“豆汁摊上,咸菜鲜丽得像朵大花,尖端上摆着焦红的辣椒”。老舍先生这样描述过豆汁儿摊,他也爱喝豆汁儿,说自己“喝豆汁儿的脑袋”,他对豆汁儿很有情感,因为出身贫寒,知道豆汁儿对穷人家的意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他认为豆汁儿是北京的象征,看一个人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就请他喝一碗豆汁儿,不能喝豆汁的人不是北京人。后来还有了“要研究老舍,先要能喝豆汁”的说法,新加坡学者王润华曾说:有学者认为有资格说老舍作品的人,首先要能喝北京地道的“豆汁儿”及欣赏“小窝头”,并需要和老舍有“共同的语言”。老舍的夫人胡絜青也说过,“几回家里来了洋先生,东洋的西洋的全有,我就备了豆汁儿款待他们。心想各位没一个不以热爱北京、敬重老舍自诩的,那就尝尝这个,验验各位的诚心得了——老舍可是最好喝豆汁儿了”。

我们节目的老朋友崔岱远先生,曾经在《京味儿》和《吃货辞典》中,都写到了豆汁儿,并且,记述了张国荣喝豆汁的故事。

他在文中写道:许多外地朋友来北京出于好奇也想尝尝豆汁儿,可往往受用不了那独特的酸味儿。记得护国寺小吃店的李经理跟我讲:2001年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慕名来到这里,就想尝尝“北京人的可乐”--豆汁儿。

一大碗热腾腾的豆汁儿端了上来后张国荣好奇地啜饮了一下,抿着嘴说:“味道太怪异了!实在有些喝不下去。”李经理介绍说这可是北京的好东西,建议他多喝一些。张国荣请求:“那,你们给我搁点白糖吧!”白糖加了进去,张国荣又喝了一口,抬起头来甜甜地笑着说:“哦!酸奶的感觉!”大家都笑了起来。

于是问他:“您以后还会不会再来喝?”他说:“肯定会”。果不其然,第二年,张国荣真的再来了。

崔岱远先生认为,在北京,豆汁儿有着特别的属性。兴许品尝一些特色小吃也需要培养和训练,就像欣赏京戏或者昆曲。乍一听,感觉“咿咿呀呀”的,听不出什么好来。可听久了,真的听进去了,才能领略到其中深藏的韵味。

这就好像张国荣喝过的豆汁儿,取另外一个名字,自然就是“张国荣酸奶”。

最后再和您补充一点:据老辈子北京人说:常喝豆汁儿能省了吃药的钱,夏天喝豆汁儿败火开胃,降压祛暑,还能防治感冒,夏天不生痱子,脸上不生痘,吃饭胃口好。冬天可以清热温阳,四时皆有去毒除燥之利。近代,有人把豆汁儿拿去化验,证明豆汁儿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粗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哪里能听: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北京吃冬2︱北京小吃口味独特排座次,状元非它莫属!

  • 相关推荐

【北京吃冬2︱北京小吃口味独特排座次,状元非它莫属!】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