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踏入赫胥黎所谓的“美丽新世界”。
这个世界里,快乐是一种强权,欲望被无限开发和满足,机器供给让人开心的一切可能,直到感官开始疲倦,神经开始麻木。“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我们正在被机器剥夺不快乐的权利,终身。这是信息商业的必然,却不该是媒体的唯一选择,腾讯新闻出品正在做一件笨拙的事:搭建思考的共同体。
#腾讯新闻出品 眼界即人生#
眼界即人生,为什么?
信息本该让人自由
个性化与公共性的博弈,是算法时代任何有媒体属性的内容产品必须直面的问题,各家也都有自己的作为。腾讯新闻出品提出的解法是:从人的维度出发重新定义内容,理解世界。
严肃内容,有人看吗?
《十三邀》中的一期,马东说:那些严肃的内容,只有5%的人看。流量时代、算法时代,对于好内容的定义变了吗?按照知识精英or普通大众的内容消费者分层老路子还靠谱么?
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对此的看法是:“首先我不觉得大众这个概念内涵是一定的,比如当年我们做《局面》第一季,它看起来不是一个大众的节目,但流量是13亿,什么概念呢?当季的吐槽大会。当然流量不见得是唯一的标准,只是一个量化的具象,其实未必真的是小众。包括现在《十三邀》每期的流量,平均流量都会超过三千万的访问量,即便是与娱乐节目比较也是非常可观的。”
#十三邀第二季,对话马东#
相比越来越细分的兴趣颗粒度,腾讯新闻出品希望汇集的是年轻的心灵:“我们希望不断地扩张,形成一种大家都可以互相交流思想的群落。如果有一个通过底色打通的利器或者内核,就不怕它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我相信不管是喜欢二次元的人也好,还是喜欢京剧的人也好,或者其他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有共性的一面。”
刺破茧房,保卫媒体公共性
相比被直接经验束缚,在信息爆炸时代,更让人担心的是算法带来的“回音廊”与“过滤泡沫”。同质的信息无限循环,同一种意见被不断加深,人们丧失复杂性,变成马尔库塞所谓的“畸零人”。
国外浩浩荡荡的“戳泡运动”在2019年达到顶峰,《卫报》为了平衡观点,甚至单独开辟了“戳破泡泡”专栏,给异见者以发声的可能。BuzzFeed、Facebook则更多是从数据和技术方面来做不同意见的聚合:BuzzFeed推出了“OutsideYourBubble”功能,即在一些广泛分享的新闻文章的底部,附上来自Twitter、Facebook、Reddit等多个平台、立场各式各样的观点和评论。
在诱人的点击面,不少媒体都曾迷失,对此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的看法是:“算法演进过程中,有很多逻辑是值得推敲的,这也是为什么腾讯新闻一直坚持人机协同的方式。我们看到很多算法平台无挑捡地用内容来做用户识别,我相信大样本量、大数据量、更丰富的东西,对人工智能的训练、对算法的训练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些是作为一个媒体平台需要考虑的,作为一个公众平台,应当不作恶。”
讯息等于眼界吗?
当我们解决了信息筛选的问题,接下来需要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是:讯息等于眼界吗?“长期以来,在整个中国的媒体也好、舆论界也好,对人的关心是不够的。主流媒体更有官方话语,专业媒体更愿意阐述知识性的理解,对世界的解释。”李伦说。
相比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形成,更需要某种共情性的思考与理解。“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如卡尔维诺所言,信息只是到达而已,而真正的意义需要人去捕获。它可能需要一定的智识和经历,腾讯新闻出品在做的,正是尽可能的降低这种捕获的门槛。
眼界即人生:做什么?
从人的维度理解世界
对人群的定义,是否只能遵循《北京折叠》的法则?除了按照阶级、学历、兴趣给每个人打上形形色色的标签,还能如何定义用户?在存异的个性化道路上跑了那么久,是否有一些求同的方式,能让人与人真正的勾连?
对于为什么选择人文作为腾讯新闻出品的内核,李伦说:“每一个人都会有共通的东西,我们要找到它,关注人的媒体定位。通过人的情感、人的思考、思维方式,包括人性的维度去沟通人与人,这也是最容易刺破所谓的阶层人群划分的工具路径。”腾讯新闻出品正在打造这样一个内容矩阵,从不同维度让你和这个世界短兵相接,或许不那么舒适,因为每一次信息的抵达都带来变化,它如生长痛一样真实。
游历思想及观念
在李伦看来,媒体承担着社会沟通的角色,是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不同个体之间交流的媒介,因此媒体要努力维护其公正性,努力扩张它的视野。
这种角色定位在腾讯新闻的热门节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已经做到第二季的《十三邀》,用一个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的偏见,去碰撞时代中那些潮流的东西,鼓励人们在宽阔的世界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十三邀》的话题性非常强,是强议程设置的栏目,因为它的核心是关注当下价值冲突。因为有当下性,所以有更高的热度,因为它的冲突,它有更强的戏剧性,因为它的价值,它才能产生深刻性联动的,辐射性张力会更大。这三个是核心,凑足它发力的地方。”李伦说。
同样都是意见表达,《@所有人》将镜头转向了一群人,他们如何看待这个时代,如何寻找同行者,每期一个和当下潮流撞击的主题,比如李小萌团队的《孩子,你不成功也没关系》讨论了父母的起跑线焦灼,而马东团队的《奇葩混战鄙视链》呈现了现象级网综红人们的故事。观众是每个故事真实的旁观者,却在潮流与思想的碰撞中,得到了去常规化、去标准化的答案。
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眼界最简单的意思是视角,也即理解问题的一个维度。所以,本质上是要促进人们思考,让他有更多元、多维度的参照性,更好地认识自我。”李伦如是解释“眼界”。
《和陌生人说话》每期会选择与热点话题相关的普通人甚至是少数群体对话。在这档节目中,你会看到世界的B面,它交织着真实的欲望,漫不经心的恶意和生活所迫的无奈。混杂着利益与孤独的老年婚恋市场,被套路反噬的PUA中毒者,命悬一线的阿富汗雇佣兵......他们如同一个又一个社会切片,拼凑成一卷浮世绘,让你对这个时代的复杂性多了几许敬畏。
《不可说》干脆让这种镜像的冲突感更加强烈,每一期选择一个时下尖锐的话题,找到两位有着截然不同人生观的普通人面对面讲述各自的人生。比如第一期,反对整容的学霸美女与整容成瘾并以此为生的美女,观众起初多少还会带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可当整场对话结束,你会忽然发现立场消失了,每个人的选择只要不伤害他人,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都值得被尊重。当隔阂被打破,偏见被消除,人与人真正平等对话的时刻,社会才得以调和。他人是一面镜子,它让人更加接近那个真实、良善的自己。
采集优秀人生样本
那些逃离了舒适区的人又拥有怎样的人生呢?他们与这个时代的相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腾讯新闻一系列的名人访谈或许能揭开谜底。
但与传统的访谈节目集中在娱乐明星相比,腾讯新闻出品的访谈节目似乎都没有非常明晰的分类标准。对于这个问题,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的解释是:“作为媒体,最重要的关注的是时代本身,是一个当代性的问题。所以在当代中,必然会出现各个层面的人群,有明星、有普通人,有不为人知的特殊贡献的人,也有普普通通一辈子的人,所以我们并不希望把自己的节目局限在某一领域里面。”
于是在《我的时代和我》中看得到蒋友柏,也看得到易烊千玺,看得到杨丽萍,也看得到许渊冲。观众可以感受得到即便是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制作者们也在努力地平衡可能由采访对象选择而可能带来的当代性的流失。同样的精心布置在《星空演讲》、《巅峰问答》、《财约你》等节目中也是如此。
打开时间和空间
除了关注此时此刻的人,眼界的开阔也需要有横向纵向的维度,将人放在流动的历史中,放在地球的坐标系中,当参照体系被放大,呈现出的信息量,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又会有所差别。腾讯新闻出品尝试用更加多维的方式去拼凑视野,尽可能完整而客观的去表达。
思考和输出观点,知行合一是一件很有门槛的事情。于是便有了《锵锵行天下》,这档海外深度文化体验旅行脱口秀节目,延续了轻松有趣的聊天幽默,在物理空间的行走中,碰撞着智识和思想,实现的不只是地图上的延展,更是思维的延展。
这些节目的意义在哪里呢?李伦说:“是对人生有某种启发性,所以我们特别不喜欢那种浓烈而浅薄的情感,我们也特别不喜欢那种言之凿凿蛮莽的誓言,那些都不是。”
探索情感与心灵
当我们获得信息和思考上的自由之后,或许才有勇气直视人心。
海子在诗里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常规的直播节目在故事挖掘上多半是“收获式”的,呈现的主题与预期效果,往往在直播开始前就埋好了“种子”,节目内容按照策划者的预想不断推进,最终实现效果上的收割。
而《回家的礼物》则开辟了一种“探索式”的故事挖掘方法,真正实现了直播表达,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也因此更加接近真实的情感与心灵。节目中的每一个心愿都浸透着人间烟火,那些看起来似乎触手可及却又因现实原因而遥遥无期的小期待,因庸常而真实,因真实而动人。
这也许代表着媒体人的一种不满足,不满足于信息的告知,不满足于观点和思考方式的碰撞,不满足于带你看看世界真正的样子,更希望每一个人回归自己的时候,能坚守良善与真诚。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有句很有名的对白:“但我不要舒适。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实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我要罪。”
真实的人间,不正是媒体的使命么?
- 相关推荐
【眼界即人生:舒展9102年的腾讯新闻出品式解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