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间世2》看哭了很多人,不仅是因为它触目惊心,更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第二集中,聚焦“上海危重孕产妇中心”仁济医院,记录几位母亲“拼命生育”的故事。
“危重”意味着这些产妇不是普通的母亲,她们是自身带有严重疾病,本不该怀孕的母亲。
这意味着,生育这件本来就具有风险的过程,对她们来说,很可能令她们直接丧命。
可她们执意要生。为了成为一名“伟大”的母亲,她们竟愿意将所有的筹码双手奉上给魔鬼,用来换取一个受精体的诞生。
梨梨也看哭了,但更多是气愤。
几位女人为了成为“伟大”的母亲做出的“牺牲”,只让我感到可惜。
第一个产妇林琴,38岁,是两个女儿的母亲。
经历过两次剖宫产,马上将迎来她的第三次。
剖宫产后再怀孕,发生胎盘前置和子宫破裂的几率远远高于自然分娩的产妇,这意味着死亡概率也非常高。
林琴的胎盘的位置也不好,属于凶险型前置胎盘,生产过程很容易发生大出血。
即使这样,39岁高龄的林琴还是第三次怀孕了。
因为她想有一个自己的儿子。
当得知第二个孩子是女儿的时候,她怀疑自己得了产后抑郁,心情很差。
因为“生出女儿”抑郁了,可想而知,背负“传宗接代”的巨大压力的林琴,大概经常因生不出儿子被人说三道四吧。
林琴的手术果然大出血,一万毫升的出血量,相当于体内的血换了三遍。
手术过程医生使用了6000ml的血袋(普通人一次无偿献血量是200ml,这大约是30个人的献血量),还是止不住出血。
为了保住林琴的命,医生只好切掉林琴的子宫。
林琴如愿地生出了儿子,不过代价是为此赔上了子宫,还差点丢掉了命。
最后她感慨:我觉得还是做男的好,至少不用遭那么多的罪。
林琴将这些苦痛归结于“生而为女人”的原罪。
可林琴说的是事实吗?
这份“罪孽”究竟是谁赋予她的呢?
社会学上有一个词是“厌女症”,“厌女”,听上去只可能属于那些将女性无限物化的男人吧?比如“不要跟女生讲道理,送她们口红就可以了”,又或者“不是处女就会被用有色眼镜看待”。
但林琴这种根植于内心的想法,也是“厌女症”的一种,它是女性对自身身份的自我厌恶。
西蒙得波伏娃说过,女人不是生来而变成的。是通过接受“女人的范畴”而变成的。
在林琴的“范畴”里,女人要生出儿子才能配称作一个合格的女人,所以为了得到身边人对她“是一个合格女人”的认同,她可以拼命。
那再追问下去,为什么“重男轻女”的会是母亲?母亲也是别人的女儿啊。
因为她们的“厌女症”,她们知道自己无法变成男性,所以只能皈依男性,只能通过“重男轻女”寻找认同,向家庭(尤其是丈夫和公婆)表示忠诚。
换句话说,向生存资料的拥有者表达衷心。
这就是被“重男轻女”枷锁牢牢捆绑的人必须要经历的一生。
幸运的话,生个儿子,这一辈子抬头挺胸地过,然后压迫自己的儿媳妇继续生儿子。
不幸的话,便可能命丧手术台。
但“成为母亲”的恩泽和罪孽不至于此。
在《人世间2》中还有一幕,孩子嘹亮的啼哭响彻产房,孕妇的丈夫和亲戚们围上来——
“是个男孩还是女孩啊?”
一个生活经历中的观察:如果是男孩,家长们反应差不多,“男孩不错”。
如果是女孩,家长们的回应也差不多,“女孩也挺好的,男女都一样。”
但你听过“男孩也挺好的,男女都一样”这样的话吗?如果发自内心地觉得男女都一样,何必用一个“也”字呢。
虽然这只是非常微妙的情绪,但这句话的潜台词一直都是:女孩虽然没有男孩好,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嘛。
我心疼林琴的两个女儿,“扶弟魔”的命运不可避免,毕竟她们的妈妈为了生出弟弟失去子宫。
我也同样同情这个弟弟,当亲戚四邻反复提起“你妈太伟大了,为了生你,都失去了子宫”,他会不会带有先天的愧疚感,一生都带着沉重的枷锁。
命运的轮回从这里开始,也许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这一站绝不是结束。
林琴还是幸运的,至少母子平安。片中第二个90后产妇吴莹的行为,看得梨梨气到肝疼T T。
25岁的吴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严重的妊娠禁忌症。
(肺动脉高压意味着高压之下,经过身体循环的静脉血回到右心,很难被泵进肺里进行氧气交换,人的血氧浓度很低,怀孕生产导致的出血更让病人雪上加霜。)
吴莹的病,生产极大可能让吴颖丢掉性命,医学临床上的死亡率有50%。
但她执意要生。
“人生的圆满,是有个孩子。”
吴莹想要获得社会上对女性的认同感:成为一个母亲。
如果剥离了这个身份,连同自己本身都得一起被否定。
现实情况是也没有人逼她生,因为知道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丈夫、公婆、吴莹的父母都在劝她放弃生育。
周围的朋友、医生也劝她,她却很执着:“有些事情不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你体会不到那种感受。”
吴莹在生孩子之前曾经加入了一个“高危产妇互助群”,每天和其他跟她情况相似的妈妈们相互打鸡血。
群里有妈妈成功挺过了这一关,令吴莹也诞生了一丝侥幸,决意拿命去赌。
她沉浸在成为一个母亲的自我满足之中,忽略了太多东西:比如小孩可能遗传她的疾病,甚至可能从小没有妈妈,而她的父母可能失去养育25年的孩子……
电影《找到你》有这样一句台词——
“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
无法成为一个母亲到底有多可怕?片中另一位危重母亲,在是否选择流产前痛哭:
“不能生小孩,你会跟我离婚吗?”
这句话才是很多在困境中挣扎的女人的心声。
无法履行作为女人的生育职责,爱情便岌岌可危,生活将面临崩坏的境地。
片中有一句话很戳中我:
“我们以为我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我们所谓的欲望,都是被别人规定的。”
孩子是欲望的载体。但女性存在的意义不是一个行走的子宫。
做出生孩子的决定,是爱一个人到愿意放弃自我,愿意承受痛苦,愿意付出时间,去迎接孩子的到来。而不是某种“别人的需要”。
生命是最应该被慎重对待的事情。丁克不可怕,单身不可怕,离婚也不可怕,为了生孩子丢掉子宫甚至丢掉性命,是最可怕的。
最后题外话,说说“母亲”这个身份。
我们这个社会,把“母亲”的地位拔得太高太高了。
无论男女都经常听到一句话:“做个母亲,十月怀胎,太伟大了。”
但我总质疑这句话的合理性。仅仅是经历痛苦的生产,那还称不上“伟大”,反而是一种“偏见”。
男人在射精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使命,但女人的生理条件注定了只能由女人完成“生育”这个动作,这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改变过的事实。
我觉得生育并不伟大,作为女人,你和你的丈夫一起养育一个孩子,把他教育成一个对社会产生贡献的合格的公民——这才是“伟大”。
奥巴马是这样夸母亲的:“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
而中国人夸母亲从来是——“我妈不容易”。
假如你走在路上摊上了一个心情不好无故开车撞人的司机,你的孩子摊上了闯入小学挥刀砍杀的暴徒,你仍然觉得他们的母亲是“伟大”的么?
一旦你接受被捧到“伟大的神坛”,那么你的人生目标和终点也只能在那儿。如果有一天你选择“不生”,那你便不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女人。
每个女孩都要警惕这种捧杀,现实中还有很多人甘愿被它催眠。
吴莹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她明明可以选择不生,但被推到了那样一个位置,一定要向成为一个“伟大”母亲的方向努力。
可一个母亲,首先是人,人的生命价值永远是最高的。吴莹在上手术台前清醒时分的挣扎,证明了她的后悔。只可惜她没有回头路了。希望她安息。
我不喜欢“女人生来就是伟大的母亲”这种论调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它封闭了你作为人其他的可能性。
对于身体健康的普通女性,如果你希望享受孕育新生命的快乐,那就生吧;如果你不想被“规定”束缚,希望无牵无挂追求自由,那就不生。
做出了生育的选择,就直面它的痛苦,和它留给你身体的印记,不要以此要挟孩子“妈妈都是为了你才变成这样的”、“妈妈为了你放弃了多少多少”,这些说白了是利用孩子的愧疚感满足自己。
也不要要挟丈夫“我生孩子那么苦,你应该多为我付出”,越是这样强调的女人,越有一个不愿付出的丈夫,他们将永远在“追逐-逃避”中循环。
本质上都是一种情感绑架罢了。
最后说一句,都快2020年了,如果你的男友、丈夫是“繁殖癌”,还是尽早分了吧。
编辑:梨梨
撰文:7m/谁端
还想看更多↓
一个人的周末,爽翻了!
像蔡康永一样冷淡地活着
干燥预警|15招让你原地水当当!
子的女孩
听说好看的人儿都喜欢点好看
- 相关推荐
【那些说着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妈妈,拼命生下了第三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