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冷到让人绝望的冯小刚电影

2024-03-25 15:07:24

一部冷到让人绝望的冯小刚电影

旧的墙消失不见了,又有新的墙,在制止个体自由地呼吸。

1

最近生活里的某种情境,让我想起一个电影来,以及那个电影所展示的年代。

电影是冯小刚的《芳华》。冯小刚现在是被批臭了。可这部电影,却是具有震撼性艺术效果的。电影上映之时,网上一片热评,当时更多的是谈“怀旧”,谈“那个年代的单纯美好”。可电影主线故事,却偏偏是一个让人产生深深无力感的故事。一个好人如何被标签化后,无法享受正常生活、继而跌落至社会最底层的悲惨故事。我也觉得这个电影,在一片浪漫色彩的“美好”背后,其实藏着导演的某种“险恶”用心。这是一部让人看了心寒齿冷、无比绝望的电影。

这篇文章谈谈《芳华》观后感。

2

看完这个电影后,我首先感到迷惑的是,这个电影到底在表达什么呢?是那个年代一代人的浪漫青春?

虽然这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但除了主角何小萍和刘峰外,其他人更像是一群绿叶,起到陪衬作用。

电影看似以一个文工团为故事展开的舞台,讲一群50年代末出生的年轻人的故事。看似一个浪漫的怀旧片。

然而,这个电影最核心的表达,却是冰冷残酷的。看后感到齿冷。

3

故事的真正主角有两个,一个是被称作活雷锋的刘峰。一个是因为家庭出身差而遭受团友排挤的女主角何小萍。

雷锋是什么人?

是个中国人都知道,那是毛时代树立的一个全民偶像。

刘峰,骨子里生就一副好人脾性,遇事都先想着别人,从吃别人不吃的破饺子,到自学修手表技术帮人修名贵手表,到给即将结婚的战友做沙发,到将读大学的珍贵机会让给别人,无不说明,这是个超级大暖男,是一个先人后己的纯粹的人。

他的绰号“活雷锋”,鲜活地表明了他的性格。

然而他的结果是什么呢?因为向多年暗恋的林丁丁表白,结果林丁丁为求自保,落井下石,告发了他。

一段纯洁的感情,被污为耍流氓,刘峰为此承担了严重的后果,人生走向从此被改写。

而何小萍,因为一次没打招呼的“偷借”军装拍照,遭到同宿舍的团友们的集体批斗,又因为爱出汗,身上老有劳动人民常有的汗馊味,被广泛嫌弃,被孤立,乃至没人跟她配舞。

除了“活雷锋”刘峰站出来保护她,即使有内心同情她的团友,也没有更多人站出来,替她说句话,对她表示接纳。

说好的团结友爱哪里去了呢?

文工团,是那个时代为部队提供精神体验产品的单位。

然而,除了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跳忠字舞,演样板戏,你看不到这些年轻人身上有什么精神上的高贵可言。

他们只是传声筒。只是借用年轻的身体展示出的舞姿,玲珑的歌喉演绎出的“忠爱”,来起到意识形态巩固与加强的工具。

4

到这里,不难得出这个电影的基本思想建构。

在那个时代,个人,必须服从于集体。

而集体,必须服从与服务于上层意志。

每个人,都是一颗镙丝钉。

集体就像一道墙,个人无法逾越这道墙。

你只可以当一块墙砖,不可以出格于这堵墙。

这道墙,既是每个个体的依托和存在基础,提供了攀爬的空间,提供了保护,也限制着你。

刘峰,作为一个活雷锋式的好人,有点像是体制里的一个象征,虽然,他的“好”和“善良”,完全是依从本性,然而,这种好,非常地合乎体制所倡导的,乃至这磨灭掉了其个体性。

所以,当他终于抓住一个机会向他暗恋多年的女团友林丁丁表白时,对方诧异,一时接受不了。

她习惯的是好人刘峰,是团友刘峰,还没习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刘峰。

当团里其他人撞破二人表白对话的场景时,首先的反应是对林丁丁说:“你不能腐蚀了我们的‘活雷锋’!”

“活雷锋”,因为是一个符号式的存在,乃至被剥夺了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权利。

由于有遭到墙的打压的巨大危险,所以林丁丁,为求自保,向审查部门主动告发刘峰,甚至不惜按审查部门的需求,添盐加醋,置刘峰于危险之地而不顾。

这是什么行为呢?是那个年代的典型作风。

而刘峰遭受的是审查人员“疑罪从有”的原则,硬被说成流氓行为,刘峰不认为自己是在耍流氓,硬是不服从调查。

这又是那个年代的作风,贪假错案的精神源头。

为什么这帮人就这么相信或说希望刘峰是在耍流氓而不是年轻人的爱情表白行为呢?

越是猥琐的人,越是苛求他人高贵。这是那个时代的病。

那是一个信奉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代。是一个信奉专政的年代。是一个灭杀个人欲望和抵制道德沦丧的年代。

因为遵循个人欲望,不讲道德,便难以成为合格的墙砖。

你得活得像个机器、工具,而不是肉身。

因此,在国家已经就那个年代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的时候,刘峰,却被冤假错案了,遭到了放逐,下放到连队,后来去了越战战场,在那里,又因执行军队命令,拼死保护战友,好人性格作祟,丢了一只手臂,成了残疾退伍军人。

5

如果说刘峰的悲剧是一个把自己活成了符号般经典的好人的悲剧的话,何小萍的悲剧又是什么呢?

她亲眼看到刘峰被冤枉,一个好人却不容于一个集体,遭受摧残,而落井下石的人,反而没有任何报应,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当台上的主角,她的心理开始失衡。

她开始不再信任这个集体。

尽管以前也不曾被这个集体容纳过,成为团里最受排斥和打击的一个,但她的希望并未完全破碎。

眼见刘峰被放逐,可以说,她的心死了。

于是,在一次高原演出活动中,她争取了许久而不得的上台表演A角的机会,因一个演员受伤,临时受命,她得到了演A角的机会,然而,心死的她,不再在乎这个机会,反而更愿意呆在服装后勤组。

本来是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被老师特招进团的,却被排挤成了后勤人员。公正何在。

直到团里紧急需要她这个“工具”临时顶缺,这才想到了她。

然而,她称病,不愿上台。

虽然被识破,然而,团政委要看她演戏,演到哪一步。

团政委作为一个搞政治工作的,明知何小萍发烧生病是假的,却假装她是真的病了,对慰问演出的单位观众,发表了一通激励人心的演讲,又红又专,非常高大上,非常正能量。

然而,我们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欺骗,一场忽悠,一场政治秀。

借由这个细节你可看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实质和内幕。

你可看出“宣传工作”的套路。

然而,慰问演出结束之后,何小萍也遭到了被放逐的命运:作为文工团的舞蹈演员,被放逐去西南越战战区的野战医院,当护士。

在这个电影里面,可以说政委不是一个坏人。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好人,甚至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当文工团最后解散时的那个晚宴举杯感言,你可以看得出来。

然而,对于何小萍因何借病推演,他毫无过问,而是假装不知情,以命令的方式要求何小萍作出奉献,在奉献完成之后,放逐之。

这是什么?这是卸磨杀驴。

作为一个负责思想工作的政委,对于属下的思想情况毫不作了解,如此利用自己的职务权威,决定一个个体的命运。只因她的行为出格,她的思想不符合当一名合格的墙砖,因此卸磨杀之。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齿冷的逻辑。

你不能成为集体里的合格工具,你便完蛋了。

6

那么,这个电影里,除了两个异类——刘峰和何小萍外,其他那些合格的墙砖,又是什么样的呢?

刘峰和何小萍被驱逐出这个集体时,没有任何人敢于站出来,为他们讲点什么。

当然,刘峰被放逐时,何小萍是来送别过的,并且当着许多人的面大声宣布:“明天我去送你!”

然而,这样的热血和勇气,在那种冰冷的集体里,反而显出几分傻气,无顾自己前途的傻气。

相比之下,另外那些人,要么是内心有良知却因故而没有强出头的,要么是落井下石的。

都说,那个时代是一个纯真年代,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私心,没有物欲。只有一颗又红又专的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说这种话的人,看到这个电影,该动摇了。

现在有个词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从这样一部讲述纯真浪漫年代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利己主义者。

在表现为一块合格的墙砖、在集体之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后,欲望和情感该怎么表达,仍怎么表达。

只要不被发现,私底下幽幽会,表达一下儿女之情,甚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依然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甚至当刘峰被放逐,前往战场时,告发他的林丁丁,作为主角,在舞台上成为瞩目的焦点,吸引着观众的眼光与掌声,她保有了自己的前途,成为一个人生赢家。

这样的画面不禁令人浮想联翩:那些站在台上风光无限、八面玲珑、用歌喉和舞姿征服万千观众的人,有多少在背后却做出那种落井下石、令人齿冷之事呢?

我想,名利场中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如果内心足够敏感,应该非常有感慨的吧?

7

这个电影以非常浪漫的画面和气氛开场,好像让人回到了一个浪漫的年代,然而随着故事内幕的层层剥开,越接近内核,却越展示出一种冷酷的社会生存图景。

而这样的电影能够公映,我想,与冯小刚在电影表现手法上的太极功夫有极大关系。

他可以将一些其实非常凶猛的东西拍得看似云淡风轻。

这个电影不仅展示了文工团时代的凶猛和冷酷,而且当改革开放带来社会风气时,人们那种纷纷扑向物质主义的姿态,也表现得入木三分。

当初拒绝并告发刘峰的林丁丁,改革开放之后,早早出国,嫁了华侨。

然而,多年之后。几位老团友重逢,今昔对比,却发现,幸福感并没有增长,反而生活越过越失落。

这个时代不禁又念起青春的芳华时代来。

这种慨叹其实是因为青春已逝不再来,人在江湖中蹉跎,物质富裕了,精神却贫乏了。其实,有什么好感慨的。

那种单调压抑的青春,又怎么好过?

无非是吃青春饭而已,有一堵墙在提供安全感。

电影中在展现文工团时代时,有好几个镜头展示姑娘们青春的肉体,诱人的线条。而文工团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首长们提供文化生活。所以,这些镜头,简直令人浮想联翩。

不知道是冯导纯粹因为增加市场看点而多次隆重展示这种镜头呢,还是他的心中,别有洞天?

8

作为这个电影里的主线人物,作为一种残酷物语,刘峰这个好人在战场上为救战友保护物资负伤,但幸运地留下了一条命,只是少了一只手臂而已。

但这样一个好人在接下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却沦落为一个弱势群体。

剧中极精彩的一场戏是在海口他运送书籍的车辆被联防队没收,索要1000元罚款。

昔日的战争英雄,却遭遇“城管”的敲诈。

电影中那位联防队的头头那一脸横相,演得活灵活现,这是对现实的一大抨击。

虽然当年文工团里的那种墙已消失不见了,然而在新的时代里,又有新的墙,在制止个体自由地呼吸。

网上有一些文章在讨论刘峰的遭遇,讨论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

这样的讨论在我看来有些肤浅。

冯小刚在电影中表达的,恐怕远不是“好人没好报”这么无聊的命题。

这样消极的命题,恐怕也不会受到电影审查机构的欢迎。

但其实,他所表达的,是另一种可怕得多的消极。

这种消极,是关于“墙”与“砖”的消极。

是一个善良个体在一种灭杀个性的“墙”时代无法自由呼吸的消极。

好在,这样的消极,这样的反思,这样的叩问,在一片青春浪漫怀旧外衣的包裹之下,终于大行于市,这是一种顶好顶好的聪明。

至于电影的最终,刘峰和何小萍这一对苦命的好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互相陪伴,相信我,冯导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观众需要一点温暖来作为结束,电影审查机构也需要。

文中插图为电影《芳华》剧照

你也许对以下文章还有兴趣:

越丧,越治愈

“你离开了我,就活不下去了。”

6岁小女孩表白40岁大叔遭拒,后果你想象不到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一部冷到让人绝望的冯小刚电影

  • 相关推荐

【一部冷到让人绝望的冯小刚电影】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