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每年都是谁
和你一起看烟花
一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是红包、对联这些带有喜庆色彩的东西,还是丰盛的年夜饭。不知道从何时起,烟花也和这些传统符号一起,成为人们记忆里最温暖的年味儿。
虽然,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中,出于安全考虑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但是人们却无法割舍对烟花的情怀。
烟花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禁烟令以后又该何去何从?今天,地理君就带大家了解这稍纵即逝的美丽。
诗词中初窥烟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这首《青玉案》描写了元宵佳节京城张灯结彩的热闹情景,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家喻户晓。
或许“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句会让你想起“火树银花”这个成语。的确,自从隋炀帝“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这句无心吟诵之后,隋唐的文学作品中便大量出现类似“火树银花”的词句,于是不少人认为这就是烟花起源的确凿证据。
然而不少专家认为,这其实并非我们今天所说在大街小巷燃放的烟花,而只是烟花的雏形。正如中科院自然史所潘吉星先生所指出,隋炀帝诗句中的“花千树”是在树上挂以彩灯,与放烟火没有任何关系。
相比之下,“星如雨”倒更接近烟花燃放时的场景。
古往今来,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句中都曾出现过烟花的影子,例如明朝诗人瞿佑在《烟火戏》中写到:“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清代诗人顾太清在《乙未元旦》中也写到:“声声爆竹散林鸦,烟火春城千万家”。
烟花寄托着人们热烈、真挚、纯洁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纯真爱情、幸福快乐的祈愿。在很多地方,从除夕到大年初一,“迎岁爆竹”彻夜不息。
烟花的前世今生
从很早开始,国人就有燃放爆竹贺年的传统。唐代诗人薛逢《早春》中“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和宋代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就是“爆竹除旧”的情景。
而《明宪宗行乐图》中也细致地描述了佳节燃放烟火的场面。
可见,不论在民间还是宫廷,燃放烟花都是节庆中热闹的贺礼。
渐渐地,简单的“竹爆”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将目光转向另一样有声有色的新奇玩意儿,那就是产生于中国、影响了全世界的——烟花。
提到烟花,就不得不提及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众所周知,中国是火药的诞生地,炼丹术士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发明了这一影响深远的事物。
不过最初他们可不是为了贺年,而是想通过炼丹来实现“长生不老”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梦。唐代以前的炼丹术士已经发现硫磺、火硝、石炭混合具有爆炸力。到了宋代,火药生产就颇具规模了,并且运用到了战争中。
不仅庙堂之上的君臣在关注着火药,街市之中的升斗小民也在考虑着如何将火药更好地应用于民间,“烟花”便应运而生了。
14至15世纪,烟花生产达到高峰,那时候的烟花几乎都在农民自家里生产,种类也愈发丰富。经过元代的积累,在明清达到了极盛。在清代,烟火造型已经推陈出新,除了浪漫,还写实,已经有了接近真实的燃放效果。
△形似金丝菊的烟花
人物造型的烟火的出现,也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浙江温州泰顺县的“药发木偶”就是最先被发掘出来的烟火技艺。
陕西的“蒲城秆火”因为制作繁复、工艺讲究、造价昂贵,大多为达官贵人及宫廷施放,民间施放很少。因此虽然传承延续至今,杆火的传承及辐射影响区域都相对狭小,很少有人知道杆火艺术。
古代还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烟火技艺,虽然历经了千年,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巧。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承载的节日氛围和浓厚文化意蕴,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禁烟令后烟花该何去何从?
1992年
广州
广州首开“禁放”先河,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广州主要区域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
1993年
北京
北京也开始实施“禁放”。
2005年
282 个城市
中国有 282 个城市相继制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地方性法规,一些城市会分出禁放和限放区域。
至今
700多个城市
许多城市会分出禁止燃放和禁止销售区域。
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因为民俗传统的外衣而延续至今,因为其方式的落后,在短时间段内对环境和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最初,“禁放令”采取统一政策。虽然从数据上来看,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确实能减少环境污染。
△上海禁放的外环内明显低于外环外
但是关于烟花爆竹的符号记忆,对于人们来说又是难以去除的。
因此,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全面禁放,而是应该寻找一个平衡。
解决问题的根本应该是生产者,如果能从源头上规范了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使得生产的烟花爆竹有统一的规格,使用安全环保的材料,就能避免很多和人们正面的冲突。
用集体燃放取代个人燃放,不仅能够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使得燃放过程更加安全。这样的集体活动也为家人团聚增加了空间和场所,深化了人们对于节日记忆的传承延续。
在经历了短暂的全面禁放后,大多数城市现在改为限定区域、限定时间的禁放,在保护环境和保存民俗间做了一个相对的平衡。
△某市采用的限放标准
与其堵,不如有限度地疏,我们也都在不断地寻找着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话题
你和烟花发生过哪些故事?留言区见
- END -
编辑 / 小涵
别错过
偷偷告诉你,这些美景后隐藏的危险
江苏海岸这个bug,一定是坑吗?
明明是首都,我们不配拥有姓名吗?!
中国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本文标题:禁还是放?我们在寻找一个平衡
- 相关推荐
【禁还是放?我们在寻找一个平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