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奥斯卡最受争议的影片,不是[黑豹]

2024-03-25 19:37:58

本届奥斯卡最受争议的影片,不是[黑豹]

在提名了5项奥斯卡金像奖后,维果·莫滕森说:“就算没得到任何提名,也不会改变一丁点我对这部电影的认知。”

莫滕森表示,[绿皮书]是他从影30年里读过最好的剧本之一

在莫滕森眼里,[绿皮书]是部极少的,能在10年后拿出来观看的影片——不只是让你笑或让你哭,还让你感到希望。他喜欢[绿皮书]的原因是:这并非一个黑白分明的简单故事。

[绿皮书]3月1日将在中国上映,IMDb8.3,豆瓣8.9

以钢琴家唐·雪莉和他的司机兼保镖托尼·瓦莱隆加到美国南部巡演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托尼的儿子尼克·瓦莱隆加提供大量录音、信件资料,并亲自操刀编剧,令[绿皮书]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这使得[绿皮书]有了真事改编独有的细腻与厚重。

deadline.com曝光了许多真实录音,包括雪莱的电话录音及尼克采访父亲托尼的录音

但有人不这么想。

另一位原型人物的亲属,雪莉的亲弟弟莫里斯·雪莉就直言不会看[绿皮书],因为这部电影充满了“谎言”,“不是关于我的哥哥,而是关于金钱、白人特权、以及托尼·利普!”

原型人物:托尼·瓦莱隆加和唐·雪莉

莫里斯相信马尔科姆·X(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者)所说的“美国白人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对黑人的立场中获利,即使他没有相信或者实践,也会从种族主义中获利”,他因此呼吁大家抵制[绿皮书],以减少片方在票房上的收益。

《黑人企业》杂志报道

在莫里斯看来,[绿皮书]的主要问题在于,再次创造了白人救世主。

两家人对“事实”的叙述有很大差异,比如影片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桥段,是托尼让雪莉吃炸鸡——后者是个非常讲究的人,从来不用手吃东西。在托尼的劝说下,雪莱尝试了一个鸡腿并觉得很不错。

在肯塔基吃炸鸡

这个情节是根据托尼生前录音拍的,但雪莉的弟弟莫里斯认为这不是事实。莫里斯觉得,要不是托尼年老记错了,要不是雪莉只是单纯地不想在他面前吃炸鸡,以免加深他对“黑人爱炸鸡”这个偏见的认同。

“从来没有人教过雪莉怎么吃炸鸡,他也永远不会允许白人给他“上课”。”

莫里斯给媒体写的信中的一部分

2019年托尼和雪莱相继去世,事实究竟如何无法得知。但[绿皮书]作为一部电影,拥有在创作者及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性。深究事实其实还不如看影片到底有没有“塑造白人救世主形象”重要。

白人救世主是一种电影比喻,形容在很多美国电影都会出现的白人拯救有色人种于困境桥段。在中美合拍、张艺谋指导的[长城]中,马特·达蒙饰演的欧洲雇佣兵就有白人救世主色彩;根据毛姆同名小说改编的[面纱],也有英国医生远赴中国拯救愚昧村民于霍乱之中的情节。

[面纱]中医生救治中国山区村民,不让被感染的水源,反遭到村民抱怨,其妻子教授当地孩子音乐

这种电影中常常出现的白人救世主故事,被认为源于某种“宏大的、暴露的、自恋的”心理补偿幻想。在社会层面看,这种现象源于话语权长期掌握在西方中产阶级异性恋白人男性手中——他们的意识形态主导着电影叙事的方向。

在后现代,公众不再追求真理,转而热衷于推理谬误。于是,西方中产阶级异性恋白人男性的一些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中都意味着需要纠正的“政治错误”。女权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了当下的“政治正确”。

奥斯卡一向追求政治正确。第89届击败[爱乐之城]的[月光男孩]、第90届获得4项提名的[逃出绝命镇]、以及今年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在内7项大奖的[黑豹],都不仅是艺术水平高,还反映了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

[逃出绝命镇],将种族歧视转化成非常魔幻的故事

再往前,第87届和第88届奥斯卡,就出现过提名表演类奖项的全部为白人演员的现象,由此引发了黑人导演及演员的抵制。美国电影学院主席谢丽尔·布恩艾·萨克斯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诺以后要让奥斯卡评委囊括各个种族、性别、肤色及性取向。

若[绿皮书]如莫里斯所说“塑造了白人救世主”,犯下这种种族主义政治错误,那在奥斯卡金像奖,算很忌讳的事情。

[绿皮书]撒谎,文章中提到,莫里斯说这部电影不该叫[绿皮书],应该叫[绿卡]

所幸[绿皮书]没有塑造白人救世主形象。

在这部电影中,唐·雪莉的存在不是为了烘托托尼·利普的有色人种背景,也不是被凝视的“他者”。虽然叙事角度是从托尼出发的,但二人始终处于一种对话关系中——雪莉没有“被拯救”,他们的影响是相互的。

1962年,马丁·路德·金最著名的演讲还没有发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公民权利法》和《选举权利法》也还没有通过,黑人民权运动正处于最激昂也最黑暗的时刻。[绿皮书]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年,唐·雪莉从纽约一路南下巡演,到全美种族隔离最严重的伯明翰为止。

1956年黑人歌手纳京高在伯明翰演出时遭到攻击

观看者追随托尼的限知视角去认识雪莉,雪莉的形象通过他人的讲述变得完整,看似是“被打量”的对象——影片最开始确实如此,种族歧视者托尼只是为了钱才受雇于他。

随着二人南下进程的不断深入、他人的阐释,雪莉的主动地位就渐渐变得明朗起来。离开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深入有蓄奴历史,种族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都是雪莉做的决定。这时,电影对于雪莉的“看”,变成了一种“深情凝视”。

在托尼和雪莉的关系中,托尼作为司机兼保镖,为雪莉摆平了许多麻烦。在这方面来说,托尼或许可以算作救世主,雪莉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托尼的保护。但是这种救其于拳脚之下的保护,相对于雪莉的大勇而言,更像是种无奈的背景。

雪莉的音乐才能足以让自己在纽约尽享美誉与荣华,但他希望改变更多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在明知黑人屡遭攻击的情况下,还是一腔孤勇,毅然南下。

仁智勇只要做到一项就很了不起,他全做到了。

电影中,低调且坚定地投入进黑人民权运动中的,是雪莉;隐忍地保住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的,也是雪莉。托尼那点小勇,在他面前实在不算什么。

雪莉在即将演出的酒店就餐时遭到拒绝

不过抛开种族问题,托尼和雪莉之间的友谊倒是“拯救”了他们俩。作为一个种族歧视者,托尼在两个月的旅途过后,改变了以前的狭隘认知;而雪莉,一个孤独的音乐家,结交了处于社会下层的朋友,学会了主动走出第一步。

片中扔鸡骨头那一幕,像极了[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教露丝吐口水。当然,他们身上有着种族、阶级的烙印,但情谊在那一瞬间超越了这些。

扔鸡骨头,雪莉丢掉了些上层阶级的“讲究”

露丝觉得上层阶级是个牢笼,杰克帮她打破牢笼

除了最佳影片外,[绿皮书]还提名了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最佳剪辑,作为一部女性戏份不多的公路喜剧片,唯独被落下的,是导演彼得·法雷里。

很多人认为,[绿皮书]好在依托的真实事件,好在编剧有个托尼的亲儿子尼克,好在莫滕森和阿里的演技。这些都是影片出色的原因,但彼得·法雷里掌控节奏的能力也不容小觑。

拍喜剧出身的彼得·法雷里给了[绿皮书]轻快的外壳。影片聚焦在两个人身上,全程没有一个主要的戏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麻烦。

在这种叙事中,没有渲染,没有煽情,没有那种会让神经长时间绷着的紧张氛围,但从头至尾有松有驰。有时候打破紧张的是个引人发笑的巧妙设计,有时候令人紧张的仅仅是3秒钟的安静。

公路喜剧片的模式使[绿皮书]可看性极强,而且并没有消解影片内在的严肃性,彼得·法雷里在缩小化的个体叙事中,放大了人的清晰度。尽管很多冲突都在大爆发之前戛然而止,但人物该展现的都已经展现了。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圣诞前的两个月,托尼和雪莉的蓝色卡迪拉克从深秋开到寒冬。它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能让你感受到雪上加霜的寒意,也能让你感受到寒天雪地中路灯带来的那点温度。

故事的结局老套得要命却让人喜欢,可能在人性论也被视为谎言和政治错误的今天,人们终于还是不忍心批判希望吧。

影迷互动

你觉得[绿皮书]政治正确吗?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本届奥斯卡最受争议的影片,不是[黑豹]

  • 相关推荐

【本届奥斯卡最受争议的影片,不是[黑豹]】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