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条新闻刷遍了整个网络:
安徽理工大学爆破专业的一位毕业生,接到了自己母校教学楼爆破作业的活。
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合理合法地实现了许多人炸掉母校的学生时代幻想…
人们也想起了那首流传已久的暗黑版童年顺口溜——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要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的一声学校不见liao~
今天要说的重点并不是安徽理工大学这位实现许多人梦想的爆破生;
而是想探讨一下,在小时候网络并不发达的情况下,《炸学校》这首带有暗黑色彩的童年顺口溜,是怎么传遍大江南北的?
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原版《上学歌》的歌词: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上学歌还有很多恶搞版本,但基本都围绕着“炸学校”这个主题进行。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很难想象黑龙江的一个孩子,会因为一首灰色童谣,和一个来自海南的孩子搭上话茬。
更神奇的是,相比于其他千奇百怪的童年顺口溜,这首改编版的《炸学校》,各地的差异微乎其微。
连歌词都完整无损地传遍全中国,这也太神奇了吧?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有网友疑问:
我们小时候的顺口溜,到底是怎么传播的?为什么全中国都一样?
最近几年,网上隔三差五就会有人回忆童年顺口溜。
没想到,大家一对比才发现,虽然地理位置间隔千里,但顺口溜居然都大同小异。
最常见的顺口溜有着最直接的功能性,那就是——diss别人。
比如这句非常经典的,基本每个地方都有流传:
XXX的头,像皮球,一脚踢向百货大楼……
这个XXX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你小时候讨厌的人,比如老师,比如校长,比如那个欺负你的小胖子。更多情况是毫无理由的人身攻击。
除此之外,用来骂人的顺口溜还有:
对不起,没关系,放个屁,臭死你。
凭啥为啥你姓啥,你又不是刘德华。
叫你三声不答应,原来是个死苍蝇。
在我心中,你是一颗大葱,把你剁吧剁吧切吧切吧扔进茅坑。
这些顺口溜往往前几句全国还差不多,越往后差异化就越大,有时候剧情能完全相反,意思也不尽相同。
比如前面说到的“XXX的头像皮球”,从第四句开始,全国各地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版本了。
更为典型的就是
“星期天的早晨雾蒙蒙,拾破烂的老头排成行。”
在前些年全国“小朋友”互相比对儿时顺口溜的众多时刻,这个顺口溜的版本是最多的。
基本只有最开始的这两句是一样的,后来的剧情完全不同,“拾破烂的老头”在各地都有不同的丰功伟绩。
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捡破烂的老头排成行,双手一号令,跑进垃圾箱,臭袜子臭鞋满天飞,捡到一瓶敌敌畏,干杯干杯药死一大堆,警察来抓我,跑进女厕所,厕所没有灯,我掉进粑粑坑,我与粑粑做斗争,差点没牺牲。
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捡破烂的老头排成行,哨子一吹,冲进垃圾堆,破鞋子破袜子满天飞,老头一高兴买了望远镜,左瞧瞧右看看看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在放屁,屁放的香当警官,屁放的丑当教授,屁放的不香也不臭,说明你的水平还不够。
星期六的早晨大雪白茫茫,捡破烂的老头排成一行行,警察一指挥,跳进垃圾堆,烂裤子烂袜子往你嘴里塞,捡了一下午,挣了二毛五,买了一条牛仔裤,跳起了拉丁舞。
小时候由于性教育的缺乏,对于两性的认知也就只能靠同学之间口头相传,而顺口溜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有些童年顺口溜,本身就带有一种最原始的性启蒙: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一大堆追,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情侣一对对…
像这种带有两性色彩的顺口溜,也有年龄段划分的。
比如下面这段,我小时候读到四五年级,才成功在周围同学那解锁:
一天夜里,两人约会,三更半夜,(后面的大家自行补充)……
还有一些顺口溜非常与时俱进,比如上面一二年级的这段。
在90年代,小学和初中还是完全分开的,没有七年级、八年级的概念。
但如今,初一初二又称为七年级八年级后,上面的这段顺口溜也有了最新版,有一个版本是这么续写的:
七年级的学费贼特么贵,八年级的参加XXX,九年级的娶个老婆叫玫瑰,十年级的生个儿子叫乌龟…
有些顺口溜也散发着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会在传播基础上加一些地域色彩。
比如这句“一脚踢到百货大楼”,传到武汉某些地区后,就变成了“一脚踢到黄鹤楼”。
@太稀不太腻: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的都是一脚踢到黄鹤楼 长大后发现其他地方的人都是踢到百货大楼
更常见的就是改编现有课本上的诗词、儿歌了。
最出名的当然就是开头说的那个《炸学校》,还有比较有名的有:
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举头望明月,低头撕裤裆。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床前明月光,床下鞋两双。咳咳……
赵本山的小品也经常借鉴这种灰色童谣,比如在《念诗之王》里《送水工》的那句经典台词——
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要不及时擦,整不好就得脏。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全国上下这些顺口溜都大同小异?
一个很搞笑,却又很传神、很精准的回答是:
靠的是转校生,转校生就是那个年代的“吟游诗人”。
每次班里来转学生,都会引发当地顺口溜的大爆炸。
除此之外,升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每分散一次,就会进行一次灰色歌谣的融会贯通。
还有网友说,那个年代很多新的儿歌、游戏都是在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学会的...
放寒假暑假就意味着你要走亲访友,这期间会认识不少你亲友邻里的那些孩子。
尤其是有的人会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住一段时间,就更有机会结识一帮新的好朋友。
这时候,就是各地儿歌、游戏、玩具融会贯通的关键时刻了。
2个月的假期你可能写不完假期作业,但你一定能把假期里有趣的事情、新学会的顺口溜、有意思的游戏绘声绘色地传达给你的同桌。
除了传播途径很畅通外,顺口溜本身的魅力也值得一说。
所有的顺口溜都十分注重押韵,前后可以没逻辑,剧情可以很混乱,但韵脚一定要合辙押韵。
于是每个流传开来的顺口溜读起来都非常有快感。
更重要的是,顺口溜也是一种宣泄。
天天被作业环绕,在学校听老师批评,在家里听家长唠叨,小时候也没有太多的宣泄途径,直接骂人又感觉那是小流氓的做法,不文明。
不如来一段读出来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顺口溜,在diss别人的时候宣泄自己内心的压力。
不想去学校就来一段《炸学校》的顺口溜;
别人欺负你,你可以把对方编排进“像皮球”里;
还有那些改编歌曲、诗词的顺口溜,之所以能流传开来,可能更关键在于,有一种打破老师的教育,突破传统禁忌的快感。
在那个没有太多娱乐的时代,这样的顺口溜很容易在群体内传播,进而引发群体认同感。
可以说,这种灰色顺口溜,是中国最初的Rap Battle了。
已经长大成人的你,再说一遍你曾经说过的那些顺口溜,你可能会觉得太过惊悚、羞耻。
对死亡没有忌讳,对性知识也充满好奇,对许多禁忌也毫不在乎,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童言无忌”吗?
不过在家长眼中看来,这些灰色顺口溜的内容实在太过不堪入目。早在几年前,就有新闻报道,称要改造这些灰色童谣。
不过其实也不必太过惊慌,说白了,这些顺口溜也只不过是是孩子缓解压力、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未必代表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而且这些顺口溜最多也就持续到孩子读初中,之后就会逐渐在他们的生活圈中消失。
不信你回忆一下自己最后一次说这些顺口溜是什么时候?
------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
别人有伞,我有大头
- 相关推荐
【转校生是当代吟游诗人,他们把暗黑童谣传遍全中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