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次点开《我家那小子》综艺看时,大开眼界,催婚这事儿竟然已经拍成了综艺。不仅让自己妈催,还得被一群八竿子打不着人评头论足。
今年又出了《我家那闺女》,这回是单身的女艺人来上节目,男艺人虽然也会被催婚,但主要表达的还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这次的女艺人,话题全落集中落在了催婚上。
前几天萝贝贝仔仔细细地分析了这个节目对独立女性艰难的处境,催婚带来的恐惧越发的清晰具体。
本来是件私事,却就这样堂而皇之拿出来让所有人指指点点。对于我而言,我只接受父母催我结婚,因为催婚这种现象,实际上还是因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断层造成。
我父母成长的那个年代,还没富裕到可以关注于建造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人生目的是过上吃得饱穿得暖有地方安家的平稳日子,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生活全部的好。
三观这种事在父母身上根本无迹可寻,他们只有一个观点,有人依靠没病没灾吃好穿暖。我的父母是通过相亲认识的,没太多门槛,认识不久后就结婚了,即使吵吵闹闹,也过了半辈子。
这就是他们的感情观,没有太多条件,也不需要对方是否和自己三观一致,所以我的父母平时总会在唠叨,挑来挑去怎么还没个准,我妈在我这个年纪,我已经出生,在她的意识里,没办法不替我着急。
以前面对父母对我的催婚,我也会像那些网友一样摆出一副厌恶的态度,甚至还和父母吵起来,只是突然有一天,我在给刚上大学的妹妹灌输自己总结的人生道理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作为家长的心理,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过来人,你没办法让对方亲切地理解自己的道理,你只是告诉她,但她只有在经历过后才能感同身受。
父母对于我也是这样,加上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天差地别,让我和父母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消失的鸿沟,但只影响信息交换,不影响爱彼此。
去年我告诉父母自己要独自去台湾时,视频里她非常愤怒,说什么都不让我去,两人不停争辩,到最后我和我妈说着说着都变成了哭腔,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她语气弱了下来,反复追问就不能叫上一个朋友陪着去吗?
我明白的,她的愤怒不是在阻止我去,而是她在担心我一人出行的安全。她时不时来我耳边催婚的原因也是一样,其实父母们知道我们一个人能过的好,他们担心的,是我们在遇到难处的时候,身边有没有人依靠,倒下的时候有没有人接住自己。
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有时候最爱你的人却最不会爱人,就像父母,明明很爱我们,却总是用截然相反的方式。
现在一提到“催婚”,就要谈之色变,似乎这就是一件愚蠢并带着恶意的事情。仔细一想,里面也有父母笨拙又简单的关心。
不理解是相对的,他们无法理解“不婚主义”,我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的不理解,但我们作为接受能力更强的一方,我们也许可以更加包容一些。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友邻转发的一条广播,看完后心里不是滋味。
来自豆瓣用户@颜彦清
“催婚”,只是他们关心的方式而已,只是一种表象,就像每次放假回家,你想睡个懒觉,你妈总会早早来敲门让你起来吃早饭一样,他们没办法忽视自己儿子女儿的存在。
“对你好”虽然是一种自我感动,但相对的,我们自己对父母的好其实也有自我感动的成分在吧。既然大家都没法儿照着各自需要的被爱方式进行,不如把心放宽,好好接受。
毕竟,再怎么催也不能立刻在街上拉一个人来结婚,再怎么叫起床吃饭最后还是躺在床上翻个身继续睡。很多时候我们太严肃了,和父母耍赖或者抖个机灵其实没那么难,气氛也没必要因为这种事而弄僵。
对于其他人的催婚,我就不知道是抱着什么目的来的了,前两天我一个表哥在家族群里艾特我刚上大二的表妹,点名催要找男朋友了,不然没人要,因为表妹性格耿直脾气有点暴躁,后面表哥还补上了“怕你嫁出去有点难”这种话。
表妹一句“皇帝不急太监急”怼了回去,表妹的妈妈也在群里数落了他一阵,我对于父母之外人的催婚,初心好的也会多解释几句,但凡也是遇到我表哥这种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心理,还是要怼回去。
说到底,别说父母急了,我自己也希望那个人快点出现,但急也没什么用,要是月老丘比特爱神他们都有电话,自己可能都得隔三差五地发个微信过去问问,什么时候把我安排上。
即使没有另一半,也不妨碍自己生活的比两个人还好,不断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强大,让他们知道自己真的可以独当一面,当你足够强大到能保护自己和保护家人时,就不会再有人催你了。
最后,给大家拜个早年,祝愿大家早日有恩爱可秀吧!
配图 / 《东京家族》
头图 / 阿飘
「今晚22:22的报时员」
本文标题:我只接受这两个人的催婚
- 相关推荐
【我只接受这两个人的催婚】相关文章:
咖啡爱情(美文)2024-03-25 23: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