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之底]是部让一半人失望,另一半人高潮的电影。
[银湖之底]1080P资源早出了
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大卫·林奇和希区柯克的结合体、[它在身后]导演新作,在这些标签之下,[银湖之底]确实值得它已获得的高期待。
不过标签带来也只能是期待。
IMDb6.5,豆瓣6.6,MTC59,烂番茄56%鲜,从这些数字来看,[银湖之底]无疑是部平庸之作。
但[银湖之底]的评分低不是公认的片子烂,而是个人喜好问题。
《综艺》:这是一部又好又坏的电影
有的冲着惊悚片去的,败兴而归;有的发烧友能看上四五遍,把所有彩蛋和致敬都找出来。
对于没那么发烧的影迷而言,这片值得看吗?
值。
▼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不是讲不好故事。
2019年的独立电影、由大卫编导的[它在身后],故事就讲得极抓人。
[它在身后]豆瓣6.4
[银湖之底]看故事主线也挺有意思的:宅男为了寻找失踪的神秘女邻居,在都市传说和流行文化中寻找密码,一步步破解洛杉矶的秘密。
但导演把故事主线剪碎了。
各种所指含混的奇异影像、致敬及隐喻,快把剧情的起伏磨平了。对这些梗没兴趣的观看者,无法从不连贯的剧情中获得快感。
丽莉·克亚芙模仿了[濒于崩溃]中梦露的动作
所以整部电影,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故事讲得不行。加菲再怎么露腚也不行。
这片值得一看的原因,也不在于故事和找梗。
[银湖之底]是部形式感非常强的电影。
就是那种,你知道完整剧情甚至所有细节,仍然卵用没有,看过了才算看过了的电影。
前一面是梦露,后一秒是狗
电影创造出来的世界有两种,一种将电影作为载体、以现实或是变形后的现实为本体;另一种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本体。
[银湖之底]是后者,它指向背离现实的一端。
▼
从配乐响起,[银湖之底]的复古感就出来了,并且从始至终没有从这种复古氛围中抽离。
不过说[银湖之底]形式感强,也不仅是配乐复古、镜头运用丰富、画面极美,还有影片的结构及符号学意义。
电影有个明确的主题:寻找。
分析一下叙事结构,找出三对行动元。寻找这个动作的主体是萨姆,客体是年轻邻居萨拉,这是第一对行动元。
萨姆是个交不起房租、家里连个有线电视都没有的废宅。日常就是坐在露台上抽烟,拿着望眼镜看邻居老太太——养鹦鹉、裸着上半身、穿着波西米亚风裙子的老嬉皮士。
通过萨姆的偷窥视角,一个年轻的肉体进入画面。
这就是萨拉。
她在泳池边的出场,不亚于草坪上的洛丽塔。
只经过一次见面、一场闲聊、一个吻,她就成为了萨姆的生命之光。
这使得在她突然消失之后,萨姆拼了命地寻找。
在萨姆寻找萨拉的过程中,有一对行动元:辅助者与反对者。
影片中的大量符号都是通过辅助者得以表现出来的。
辅助者有好几位,最重要的是位漫画家。
这位漫画家是洛杉矶当地人。他在杂志上连载《银湖之底》漫画,声称要揭露藏在银湖之底的秘密。
漫画家画了猫头鹰之吻的都市传说
在萨拉失踪之前,萨姆对漫画的喜爱和宅男没什么区别。但在萨拉失踪之后,他对洛杉矶这座城市的怀疑、想象,都变成了肯定。
而漫画家一早就是坚信的。
他相信洛杉矶最大的秘密,藏在了太空人谷物片的寻宝地图上。
漫画家的房间也是充满了符号的。
他的墙壁上贴满了“人生面具”,解释道:“这都是真实的,代表这些名人的一生。”
代表约翰尼·德普的,只是张脸。
墙壁上还贴着各种剪报、海报。
好莱坞最离奇的两件死亡案件,黑色大丽花和玛丽莲·梦露都在上面。
最大的反对者便是作曲家。
他和漫画家一样,知道城市中藏有秘密,却又不是制造秘密的那群人。他们一个创作流行文化,替别人隐藏秘密;一个通过挖掘,寻找谜底。
他们站在了不同立场。
在作曲家这儿,那些流行文化全都是假的,包括萨姆奉为偶像的、叛逆精神的代表——涅槃乐队,只是用来传达某种信息的工具。但他受雇去创作这些。
萨姆小心翼翼地去拿科特·柯本用过的芬达吉他
再看最后一对行动元,发送者与接受者。
萨姆像疯了一样寻找萨拉,是因为爱情吗?拯救废柴的生命之光一定是爱情吗?
与其说拯救萨姆于空虚之中的是爱情,不如说是萨拉,这个带着阳光气味的、象征着美的女孩,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不那么恶俗的意义。
发送者即是这种拯救萨姆于空虚之中的意义,接受者是萨姆——让他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宅在家里偷窥老太太、对着《花花公子》封面意淫的生活,飞蛾扑火般地寻找萨拉的下落。
换个角度说,也许只是萨拉激发了他的探索精神与怀疑精神。
▼
[银湖之底]是部可解读的电影,但导演并没有留下什么解读空间。
尽管看上去有些玄乎,其实他想讲的东西都在影片里。
当猫头鹰之吻出现在监控中,你会意识到神神叨叨的漫画家,相信的那些都市传说,都是真的。
那些“隐藏的信息”也是真的。
萨姆、漫画家、作曲家,在对洛杉矶这座城市的认知上有共识。
萨姆说:“所有的这些基础设施,所有这些消遣,所有的消息,一直存在的这些消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房子......全都是我们被告知的那样子的?也许有些人,远远比我们这些人重要——比我们有权力,比我们富有的人。这些所有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而对我们来说没有。”
漫画家说:“你以为是自由意识的那些意识形态,都是这些隐藏的信息对你的潜移默化。”
作曲家说:“所有流行文化,都是假的。”
导演把这隐藏的信息具体化为了一种谜底。
实际上如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稍有了解,就会发现这些言论全部来源于“文化工业”理论。在霍克尔默和阿多诺合作的《启蒙辩证法》中,有一章叫作《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里面表达了一种观点——
那些人们在艺术消费中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系列官方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
也就是说,隐藏的信息不只存在于电影,还存在于现实。
什么是官方意识形态?
这不关乎政治,关乎的是掌握着资本的那群人。他们的意识形态是官方意识形态,国家和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流行文化一样,只是机器。
片中供人娱乐的女郎,丝毫不相信隐藏信息的存在
每个时代流行的书籍、歌曲、偶像,我们所使用的网络词语,无一例外。
只不过不像电影中,资本家把信息有形地隐藏在歌词里,现实中这种操纵是无形的。
破解密码,从分析歌词开始
掌握资本的那群人想干什么不是关键,关键是操纵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使之安于现状、以娱乐代替思想,便可以维稳,他们就想干什么都成。
影片中资本家是邪教分子,这一点都不重要。
电影中最大的BOSS、最大的阴谋,都来自于钱。
对于文化工业,当代再也挑不出一个比好莱坞还适合的例子了。
珍妮特·盖诺的墓碑
[银湖之底]这电影,有人嘲讽导演心有余而力不足,才华撑不起野心。
我倒是觉得,独立电影人出身,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拍出了独立的意思。
这片值得一看,至于好看不好看,见仁见智吧。
▼
影迷互动你怎么看[银湖之底]?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本文标题:这部可深可浅的片,是典型的低分佳作
- 相关推荐
【这部可深可浅的片,是典型的低分佳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