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街西北角有一条清澈小河,河边是一片墓地,当地的村民都叫它澡堂门。它离街上不算太远,不过却是荒草迷离,孤寂萧条。坟堆已被岁月的风雨所蚀,低矮坍塌。远远看去,一圈圈坟茔,一层层苇草。寒风在望不到边际的田野间穿行,纸幡在荒凉的坟头上飘荡。临近见到许多墓碑,高高矮矮,形状不一,像终日守护这片墓地的士兵,孤寂而荒凉。那是一种特别的呈现方式,把离别这个世界的人表述一下,评说一番。这里本是个湮没生命的所在,居然杵立出如此众多关于生命的标识,你不由得不为古老民族的祭仪文化而惊叹。其实,人生经历的仪式甚多,葬礼只是其中之一。关于葬礼的源头,大概是源于人类对来生的时空遐想,或是对逝者生前追忆与悲茫,我们无法探求到真正的源头。但是,在不同的地域都存在着形式各不相同的葬礼祭仪。人们一般都追求生者上安;逝者下宁。故在选择墓地上深思熟虑,大费工夫。老家村庄的居民们都认为这个澡堂门是一个极好的风水宝地,于是,宽阔的田野间都被坟墓簇拥,坟前也插下越来越多的碑文。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佛家、道家、儒家、三大教派的理念思想。我们苏北农村的丧事祭仪,历经千百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尤其在我的老家卢集,祭仪融就了历代农村古朴神秘的面貌。譬如祭文,送汤,出祭,送程,出殡这五个祭仪必备的环节,基本上都离不开唢呐。逝者已去,孝子贤孙们撕心裂肺,哀伤悲茫。 于是,在自家门口搭起丧棚,请来了唢呐吹奏戏班,举行一场牵动人心的祭仪。为什么村民们都会选用唢呐来倾诉自已的信仰与祝祈?我想,他们或许是通过唢呐的悲凉曲调去释放心中的眷念与悲戗。唢呐是散落于民间的小调,虽难登大雅,但终究向我们展示出它抑扬婉转,哀怨断肠的声响。它如泣如诉的抑扬音符,将委婉音乐产生的氛围与今天的人文道德;行为规范相互融汇;向世人倾诉着一曲感人的道德课程,让听者流泪,观者悲伤。即使是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也受不住这样的委婉腔调。不需要其它乐曲,仅凭唢呐管里飘溢出的几个音符,就是那样的柔美,那样的叫人悲凉。于是,古老民族文化的章页有了祭仪的印迹,这片乡村荒凉的坟茔也有了更深祈愿的冥想。
昨日,听说家乡张同学的母亲仙逝,老人家高龄九十,在我们老家村庄这样的丧事叫做喜丧。张同学的母亲很伟大,三十岁就守寡;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拉扯成人,是那个时代贤淑美德的典范。我和几个同学赶到那里吊唁时唢呐声早已响起,按照我们当地的礼仪,我们得先去灵堂悼念。灵堂里的张同学穿着白布孝服;腰扎麻绳,脚汲草鞋,俨然将现代生活归于古拙,营建出一个既悲凉又寒戗的祭祠空间。张同学见到我们到来连忙起身邀请坐下,同学之间好不容易见面,本该叙叙家常,说说知心话,但同学之间热情已被悲伤的气息冲淡,想谈也谈不起来。他向我们讲述老人家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以及聊到我们的童年的趣事,乡村的改观。那些幼时的记忆与响彻的唢呐声溶成一团,让人油然发起一丝喟叹与苍凉。走出灵堂,第一批招待来客的桌席已经开始,我们只得在凄楚的唢呐声中漫无目标地来回徘徊。走到丧棚前,一幅幅祭文让我眼花缭乱,心潮起伏。作为祭仪文化也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为此中国独特的笔墨也开启出一番全新局面,它像唢呐一样牵连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丧棚门口书写的悼词条幅显然已成为伤感与追思的堆磊,大德犹存,音容宛在,千古流芳。书写着一个个贞洁善良的故事,一幅幅书法作品倏间变成一座座道德原型,让祭奠者立于跟前,细细品读,默默忧伤。然而,这里向人们展示的不是传统书法艺术的温煦美色,而是流露着一种生命消逝状态下的缅怀与凄凉。祭仪凭借书法宏厚的文化内涵张罗出一个既酸楚又悲凉的祭奠。而祭文又与唢呐交相辉映,诉说着沉默与忧伤,委婉与悲茫。逝者的生命在此终结,污浊鬼疫在这里退让。
张同学家的丧事宴席铺展很大,第一排桌席还未结束,第二排的等待人群已不耐烦地涌入,当前来祭奠的人们坐到宴棚里,整个宴棚的桌席就形成另一番景象,悲伤的气息已是荡然无存,苍凉的唢呐也变得温和悠扬。祭仪的严肃气氛在觥筹交错中消减,忧伤的表情变成了喧闹与畅谈。棚中摆开十桌,每桌的菜肴都很丰盛。只是每次宴席结束后,桌上的餐具就得重新再补,因为死者高寿且子孙满堂,前来吊孝的人在坐完席后,大都会偷走碗或碟子,其实也不算偷就是明目张胆地去拿。这叫讨喜,也是讨寿的意思,所以孝子在办丧事时,也就会特意多购买些碗碟。宴席进行一半时,随着主家的祭仪执事一声吆喝,一老者手提马灯带着由孝子孝孙组成的逶迤长队,庄重虔诚地向前方走去。老者在这个祭仪中充当一个祝事角色,当地人都叫他路打鬼。手中马灯高高举起时,长队后方便响起唢呐苍凉悲戗的呜号。于是经幡高举,野烧烁烁,踏着哀怨的唢呐声响,古老的送汤仪式宣告开始。祭仪的场面铺展得很大,行走的路程也很长,主要是让逝者的孝子贤孙们一起前往当地土地神那里去转一转,拜一拜,替逝者向当地的神灵做一次虔诚的交接。其实,所谓的土地神也只是在河边空地上倒置于高处的一口破缸,它形成一个简易的神龛,远远看去是那样的古老,那样的寒戗。送汤,旧时丧礼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用瓦罐盛米汁赴土神庙,呼其亲而遍洒之,谓之送汤。它是祭仪的重要环节,有钱的人家办丧事,十分讲究排场。送汤的队伍很长,显得尤为气派。于是,前赴后继一家比一家阔绰,队伍也就越来越长。张同学的家境一般,参加送汤祭仪的人数不是很多,但还是一样地严肃井然。
送汤祭仪一结束便接着出祭,但这个队伍还得要先回到灵堂祭奠一番。灵堂正中的八仙桌上摆着逝者的骨灰盒,四周簇拥着鲜花和水果点心之类的供品。墙壁四周挂满各种悼词挽联,睹物思人,这些亲友们围着骨灰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向死者作最后离别的仪式,他们有擦不完的眼泪,堵不住的哽咽。我也被这种哀伤的气氛所裹卷,犹感悲凉。此时,在村外的道路上有三四个健壮男子抬着供品桌慢悠悠走着,祭桌前方走着逝者的女儿女婿,他们走的很慢,抬桌子的年轻人似乎也正踩着唢呐的鼓点,一步三摇,不急不慢地跟在后面。乡村不大,唢呐声一起,附近的村民便全朝那里涌去。那时,村民们便会从祭桌上摆放的祭品与钱数来议论着死者的女儿女婿是大度阔绰,还是吝啬猥琐。当然,花了钱的女儿女婿也想让街坊邻居看到祭桌上的供品,让自已风光一下,显示自已的孝心。于是,他们端肃板正,挺起胸脯,走的更加缓慢。这倒是让我想起去年我岳父去世时的出祭仪式,那天我老婆和她姐姐都是这样走着,迈着同样慢的步履,行程仅百米之遥却走了近二十分钟。当时我觉得非常尴尬和难为情,借故溜走。
我认为在整个祭仪中,最为尴尬的角色应该是风水先生,泗阳当地人也都叫他“阴阳先生”,这个并不尊重又不算鄙夷的称谓显示着人们对他的敬畏。大凡老人仙游之时,主家就会立即派人前往阴阳先生住所,带上少许财物换得殃书一张,殃书就是死者家人请阴阳先生开具写有死者生卒年月以及定有入殓、出殃、破土、下葬时间的出殡文书,又称殃书。殃者,即死人的灵魂。旧时人们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认为辞世之人的灵魂不舍得离开亲人和阳间,但生者又希望死者能够早日转世投生。因此,生者希望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平安离开。从用途上看,旧时的殃书和如今医院开的死亡证明书极为相似。由于其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俗信基础,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不管是达官商贾还是贫苦百姓,在丧事祭仪中都要请阴阳先生开具殃书,以示重视。殃书的内容大至是:“一推乾道xxx生于xx年,二推xxx亡故大限xx年……殃煞天罡驾临x地高一丈有二,殡后逢x时化黑气殃出x方。”在整个丧事祭仪中,阴阳先生只能去主家一次,且必是在出殡当日。乡下人们忌讳阴阳先生无故登门,因为那是遇丧事征兆。即使在出殡当日,在阴阳先生在料理好破土下葬后离开时,主家还会站在远处,假意地向他投以泥块,瓦片,除去晦气。
知道晚上会举行的送程仪式,我们还是决定留下来看一看,送程也叫送盘程,还有的地方叫送盘缠,它主要表述人死后在去阴曹地府的路上要花用很多的路费,这些路费必需有后人准备足才好启程。启程时,后人还要送上一程,以表示孝心。那时大多扎纸马,糊香亭,尤为特别是必须用柴草扎成一条长龙作为火把来照亮祭仪路程。傍晚,由村里的一长者带队,主家五福以内的孝子孝孙们排成长队随着唢呐一声声长鸣缓缓向村外西北角那片墓地走去。长者左手提着马灯,腋下夹着笆斗,他慢悠悠地边走边向空中挥洒着纸钱。他虔诚地报着祭仪经过的地名,祈求这些地方的冥官对逝者的灵魂顺利放行。送程的路途一般是围着逝者的村庄转圈,当然也会经过墓地附近。队伍中的人大都举着松明火把,掖着长长火龙。他们迈着沉重的步履,举着祝祈的纸幡,野烧灼灼,哀乐凄凄。仪式体现着逝者生前的善良,淳朴。死后的思念,忧伤。在如潮的气氛中一个欢快的灵魂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走进天堂。他好像正回过头来看一看家乡的美好,听一听唢呐的悲凉。在这里,中国传统祭仪文化将生死转换实现的尤为便利,逝者可进入地狱也可步入天堂,逝者生前无所谓地位高低,转换仅凭这一简单的送程仪式而已,古老民族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在这里便有了明确体现。祭仪已成为逝者一生艰苦辛劳的一个终结性造型,也成为民族文化一种自我复归的象征。
时间已是夜半,送程的路途太远,我们已走的浑身疲惫。该回县城了,于是,我们向张同学道个别离开了村子。离开时,那个祭仪的执事告诉我们,破土下葬的深井已挖好,明早七点会准时举行出殡仪式,那时由八个村里的健壮青年抬着棺木,在阴阳先生测量下举行下葬祭仪。我很想留下来去看一看出殡仪式,不过与我一道来的县城几个同学都执意要走,我也不好违背大家的意愿。回县城的路要经过澡堂门那片墓地,车窗外已经飘起了???a href='/ganwushenghuo/323879.html' target='_blank'>细雨??技?矫C5奶镆霸诖巴夥煽斓乩肴ァD切┕录呕牧沟哪贡?廊豢羁钫瓜肿潘?遣岳弦白镜拿嫒荩??欠路鹫?隈鎏?斗酱?此统踢锬诺纳?臁N夷??叵虺荡巴饽?樱?孟窨吹焦憷?脑?凹洌?磐?У那子衙钦?米拍嗫椋?橥咂?酉蛞跹粝壬??幼呱ナ潞蟮幕奁??油?牧构录诺脑杼妹拍沟亍
本文标题:祭仪
- 相关推荐
【祭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