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和周瑜的关系,还是单开一贴大家讨论吧。以前的专很少过问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对孙吴政权和周瑜这个人物的不重视。近N年来,有人提出孙权猜寄周瑜说,似乎很抓眼球,但也有人提出质疑。铜子们都说说啊,从历史角度怎么看孙周关系?
我以为:
一、孙权对周瑜的猜忌可以找到史料上的支持。比如,赤壁之战,以周程互为左右督,显然为的是牵制周瑜;孙权不采纳“徒备置吴”,也表明他对周瑜不放心,担心周瑜挟枭雄以令关张而独立做大;周瑜取蜀非要带上姓孙的孙瑜,也是为必免孙权疑心。
二、孙周关系中知遇是主流,猜忌不挡知遇。反正我个人对“将兵赴吴引来君臣失和”之类说法很反感,也不同意周瑜自孙策死后就一直在孙权的猜忌下艰难创业、夹缝求生。我认为孙权总体上善于用人的君主,尤其在其青年时代,孙权有孙策的风格,亲近臣下,讲义气。当然,也长于玩平衡,玩权术。孙权青年时代亲臣多一些,晚年玩权术整人多一些。
三、周瑜对孙权的影响力很大。不质子、赤壁之战,都听从周瑜。可以说明周瑜对东吴的整体策略有决定作用,“言必听,计必从”不是虚言。从《三国志》里周瑜与孙权说话的口气看,周瑜有左右孙权、控制孙权的霸气。
四、孙权对周瑜是有感情的。从小认识的朋友多半感情好,加上是大哥的好朋友。如果没有感情话,周瑜凭什么那么卖命?而面对周瑜的忠诚和功勋,孙权也必会感动。虽然楼下那篇“抚背说”让人大跌眼球(不是对那篇文章有意见啊,其实我看着挺好玩的),但记得我初中学《赤壁之战》那一课,对“抚其背”影响很深,当时便很感动,甚至有心里一热的感觉,从那时起就有些喜欢孙权。
孙周之间不是瑜策的关系那第纯粹。有亲切和知遇,也有君臣是不可避免的争斗,但确实也很让人动情。
我一直认为孙权和周瑜不存在猜忌的问题.
一,孙权非常了解周瑜.孙权和周瑜相识应该是在孙权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这样的年龄有感情是肯定的,但还有互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深层的、内在的。
周瑜出身在世宦家庭,累代汉臣,以忠心汉室为荣,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周瑜有天大的本领,也不能做出不忠汉室的事。孙策家则不同,孙坚起于微贱,孙家没有周家的忠心汉室的框框,所以孙策有争衡天下的想法,周瑜即使看到汉室将倾,只能以兄弟的情义帮助孙策和孙权,他自己则不能这样干。
再有,周瑜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忠君的思想也是很强的,虽然不是愚忠,但这样的思想,让他不可能做出自己争衡天下,或在江东分出自己的势力来。
孙权和周瑜在一起那么长时间,孙权怎会不了解周瑜呢?孙权19岁领江东,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守住基业,又建立了吴国,不会不识人的。
第二,说周瑜从将兵赴吴就引起孙权猜忌这样的文章是很多,我的观点和去病的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孙策死后,周瑜和吕范都将兵赴吴,但孙权以周瑜为中护军,与张昭掌众事,如果猜忌孙权就不会这样干了。
孙策死后,没有孙权派人给周吕二人送信,周瑜和吕范肯定不知道,没有孙权的允许,周瑜和吕范不会不约而同地将兵入吴。所以说周瑜将兵入吴引起孙权的猜忌不合适。
第三,赤壁之战以周瑜和程普为督。在这点我也没感到孙权猜忌周瑜。江表传虽只记载周瑜和程普不睦,这种不睦实际上隐含了孙坚和孙策旧人的矛盾。孙策就不用说了,孙权上台后总让感到对待孙策的人厚,对孙坚的人稍差些。张昭周瑜吕范都得到重用,而程普平讨不服,还算可以,官职上也说的过去,但终究排在周瑜后面,黄盖韩当就更差了,这样一来,表面的矛盾是周和程,实际上黄盖韩当和周瑜同样有矛盾,毕竟周是武将第一位。在这样情况下,孙权以程普为副督,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周瑜与孙坚旧部的矛盾。
再有,孙氏出兵,凡有大战,也都设副指挥。至于后来的吕蒙和陆逊独立任督,是孙权吸取了这次的教训,看到设两督的危害。
三,孙权没有听从周瑜的建议徙备置吴,我想一是孙权太惧怕曹操,二是太不了解刘备,也没有重视刘备,所以孙权后来才对刘备的作法感到难以接受,才对鲁肃有那样的评价,才对吕蒙的死那样惋惜,毕竟花了9年的时间才让荆州失而复得。
本文标题:孙权与周瑜君臣关系浅谈
- 相关推荐
【孙权与周瑜君臣关系浅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