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是没那么多人黑诸葛的,他们对诸葛是尊敬和佩服的,让我翻开历史文章,在《三国演义》前,就有很多歌颂诸葛亮的文章和诗篇。
其中最为熟知的(唐)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唐)李白“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宋)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苏轼“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唐)李商隐“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唐)岑参“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等等
这些人可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而且在罗贯中之前,为什么他们也对诸葛亮一味称颂和无比的尊敬呢?如果说接近历史,他们更接近历史,更接近真相,所以他们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诸葛亮。这些大文学家诗人难道就只读了一本《三国志》?非也,他们读的三国,比我们今天的还多,也就是说,我们有的史册他们也有,我们没有的史册,他们依然有。试问,你的了解和智慧,胜于这些人吗?你也许会说,这些都是迂腐文人,不足为提。那好,让我们来简略说说诸葛亮本人的事迹和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或者带着很强的主观性,这里先检讨。
说起诸葛亮,我们先从三顾茅庐《隆中对》说起。《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光顾茅庐的时候和诸葛亮的一次密谈,其内容大致是现今曹操过于强大,以你现在的实力与他正面交锋,无疑是鸡蛋碰石头,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就是取荆州益州,进而取得巴郡,蜀郡,对内实行革新政治,对外安抚少数民族,联合东吴孙权静待天下有变,这里有变,应该是说如果魏军内部发生重大变故或者说魏军和吴军相争等方面的变故,我们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进军宛,洛。而刘备你,则亲自带领军队从四川出发,进攻秦川,也就是西安甘肃一带。那么,统一天下就不是梦想了。当中特别提到孙权可以利用(外援)但不可谋取他。这另我想起一直以来很大的争议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很大部分观点是为了夺回荆州,因为荆州是隆中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隆中对也提到另一个观点,不能谋取东吴,也就是说,东吴是不能打的,这也是隆中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只是提一提,不作探讨,毕竟和我们这里说的内容不符。其实,就隆中对来看,是可行的,联合孙权,夺取四川,进而北上,东进。夺取四川做到了,联合孙权也是可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不但关系到刘备自身利益,也关系到东吴的利益,可以说东吴也是受益者,虽然权力者都各怀鬼胎,但在当是形势,无疑是最好的方案,大家心里都明白,等我干掉魏国后再深深的**几刀,快哉!!孙权除非白痴,否则这个方案是可以达成,统一天下也就变得事半功倍。可惜关羽啊,叫我怎么说你呢?你让诸葛含泪,让历史含泪,也让我含泪啊。当中过程这里就不提了,只简略说一下,其实荆州对你刘备重要,可对别人东吴也一样的重要啊,你所想的也是孙权心中所想的,如此一块心头肉,如何取舍?加上关羽刚而自矜,别人孙权来提亲,你不答应就算了,还辱骂别人,一副骄傲得不得了得样子,别人怎么说也是一代霸主,岂能受如此侮辱?霸主都是人啊,都有火,而且霸主的火比谁都大,况且佛都是有火的。于是就造成了一个历史悲剧,令人惋惜至今,唉,叹!其实以我们今天既知的历史事实,最好的方案是不如将荆州放了给东吴,集中兵力走后来诸葛亮北伐的路线,起码比诸葛亮后来伐魏的胜率大上十倍甚至一百倍不止。这个方案,当时也有人提出的,就是法正和赵云。只是没采纳,这怪不了诸葛亮和刘备,为什么不答应呢?很简单,因为刘备诸葛亮心里装得是天下,他们的基点就在天下,所以东吴的主意是必须打的,留着荆州以后很好用,北上魏,东伐吴。还有另一种心理因素,他们心里存着一个翘幸,就是以大局拖住孙权,想你孙权也衡量轻重,不至于那么小气吧!?本来孙权也不是那么气小的人,荆州取不取一直在犹豫中,可你关羽一气,完了,老子就干掉你怎么样,一石二鸟。所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这招是料想不到的,没有关羽这招,历史如何我不得知。但纵看孙权一生,其实对夺取荆州是有后悔的心意的,越到晚年越是后悔,最后倒是终于专心打起魏国来。
可是有什么用呢?错失了最佳的时机,也错失了问鼎中原,二分天下机会,那时候的光芒,可是比今天大得多啊。所以说刘备到孔明茅庐家蹲的时候,隆中对是可行的,按照平常人心理是可行的。错就错细节没安排好,没安排好荆州这一个隐患,没妥善安抚好盟友的心理。隆中对,不但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且更是一个伟大的宏观战略手段。
本文标题:千古一相诸葛亮为何饱受争议
- 相关推荐
【千古一相诸葛亮为何饱受争议】相关文章:
梦开始的地方,梦断的地方2023-11-01 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