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为什么你的孩子总爱生病?

2023-09-26 19:58:34

痛心!为什么你的孩子总爱生病?

  点击↑“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我很不想打下这么一段文字,但恰恰是这些天强烈的感受,让我的内心隐隐生出一种愤怒:我们对于孩子过多的关注,会不会成为一种事实上的诅咒?

  暑假期间,应家中老人邀请,我和先生将孩子送往老家小住一段时间,一方面是能让老人享享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孩子感受不同地域的社会及人文环境。

  赶到的第一天,孩子爷爷激情满怀地说:“等你们一走,我就将两个孩子的作息调整到正常模式,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运动,我们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

  十天之后,孩子奶奶在电话那头说,大的发烧了。我寻思着,小孩子发烧也属正常,关照几句就作了罢。两天之后,奶奶又打来电话说,好像烧得更厉害了。

  我赶了过去。到的时候,正值下午三四点钟,只见女儿蜷缩在沙发上,盖着厚厚的被子,满头是汗,几缕汗湿的头发黏在毫无血色的小脸上,看起来像是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病。奶奶守在一旁,一边小心地拉扯着被子,一边将一小碗已经剥好皮去完籽且切成两半的葡萄递到女儿面前哄着说:“快吃,吃点水果补充点维生素!”

  这时,爷爷从厨房端来一碗汤递给女儿:“快起来,看爷爷蒸了什么,新鲜的萝卜汤,赶紧喝了!”女儿不应答。

  “你听着,但凡爷爷煮的东西,不管是什么,你都得喝下,这是为你好!快起来喝!”爷爷一下子厉声起来。女儿不情愿地起身端起碗咕咚咕咚喝完。爷爷看着空空的碗,立即换了笑脸,自语道:“哎,真听话!就要这样!”接着一路小跑进了厨房又开始“乒乒乓乓”起来。

  等到晚餐时间,菜还未全部上桌,爷爷便着急地嚷嚷“赶紧吃饭”。奶奶十分默契地将一团散沙的女儿抱上餐桌,帮她加好饭添好汤,耐心地劝着“快吃”。

  女儿一口都不肯赏脸。两个老人立即慌张起来,进而当着孩子的面热烈讨论起来:孩子身体这么弱,该如何是好?是不是要再买些药来吃?还是吃什么比较补?

  闲下来,我看到奶奶满脸的憔悴和爷爷长吁短叹的焦虑。一家人,又一次陷入了“孩子病入膏肓一筹莫展的无助中”。

  整个过程我一直保持沉默,不愿去履行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周全,我实在是显得多余。这中间,因为一件小事,父子两人争执起来,先生埋怨父亲干涉过多,父亲痛恨儿子不明事理。而这些争执的源头,自是来自下一代的养育问题。诸多积压的不良情绪,在女儿的这次生病中,无可避免地爆发。同样是爱,但沉重的叹息和抱怨让人丝毫感受不到来自一个家庭的温暖和宽容。

  我们准备带着孩子离开。临行已是深夜,一向节俭的老人执意打车相送,甚至还想办法多买了一张火车票坚持送上火车。一路上,老两口一个背着孙女,一个拿着外套,在室内与室外之间紧张地帮孩子穿脱外套,直至将孩子送上火车,但又因看到我们在车内未能及时将外套给孩子穿上,孩子爷爷在窗外当即甩手发飙。

  他们终究还是与孩子进行了告别。而我的女儿,在脱离爷爷奶奶的五分钟之内,就开始活蹦乱跳,攀上爬下,满脸笑容,与此前那个只能趴在背上两眼无神的病孩子判若两人。

  1.

  你为什么那么希望孩子生病?

  孩子发烧感冒,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生理现象。很多时候,通过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调节,是可以自愈的,再不济,借助药物也能很快好转。但奇怪的是,有些父母或者抚养者,他们其实并不太想自己的孩子很快“健康”起来。

  至于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病好,其实也很好理解。毫无自理能力的婴儿和生病的人,是天然需要被照顾的,而在这种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中,往往,照顾者能获得更多的“益处”——体验到自己的被需要以及无所不能。尤其是在照顾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养育者往往更能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创造的意义。

  然而婴儿总会长大,一个健康活泼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是不需要被照顾太多的。这个时候的抚养者,便开始生出心理落差:“孩子不需要我了,我是不是不再重要了,是不是要被抛弃了?”并期待着能够一如既往地被需要,被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孩子又是极其敏感的,他能天然地感受到这种需要,那么,如何让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链接合理发生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生病。只有生病,孩子才能避免内心的冲突,只有生病,抚养者才能理所当然地释放最大浓度的爱而不至于遭受嫌弃。那些心里严重害怕被抛弃的抚养者,潜意识当中恐怕是希望孩子病得越久越好。

  所以,有很多孩子,小小的发烧感冒或者咳嗽,可以拖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久。

  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妈妈一直认为小女孩身体不太好,所以在生下小女孩之后格外的忧心,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果然,妈妈的担心应验了,不管怎么防微杜渐,小女孩发烧感冒从未间断过。等上了小学,一个学期有一大半的时间请假往返在医院的路上。不过,令妈妈欣慰的是,孩子的成绩总保持在全班前几名。

  这个小女孩我见过,一次吃饭,她妈妈帮她带足了全套的碗筷,以及遮挡空调的衣衫。在饭后聊天环节,孩子们玩成一团,纷纷从不到半米高的茶几上比谁蹦得远。小女孩看着心动了,欢喜地登上茶几想要试一试。只见她妈妈立即上前将她拉了下来,轻声说:“宝贝,你身体不好,你不可以去的。”

  我看见小女孩原本因兴奋而喜悦的脸很快恢复了平静,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后来,我感受了一下这个已经六岁的孩子的状态,内心悲喜加交:喜的是,这个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一定会非常的好,毕竟在她的生命里,只有学习这一项事情,是她可以自由主宰的。悲的是,她成年以后,该用多少心理能量,去拯救年幼时被深深压抑的自我需求。

  2.

  “你活得不好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拉一个垫背的”

  我的先生,每每谈及自己的父母,总是心思沉重。他在无法释怀当年被过多入侵和控制的同时,又不能割舍对父母的爱和牵挂,这两股力量,常常让他内耗严重,无法坦然地活在当下。

  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被严格管控后,他只有学习这一个出口,所以学习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快乐和自由的事情。但除了学习,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无法真正走出内心的低谷:一个失去活力与能量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他的父母,对此却毫不知情,一方面得意于自己培养了一个能干的好儿子,另一方面却又不满儿子的孝而不顺。

  在与父母的争吵中,先生常常不能自已地说,“你们为什么要把我生出来,为什么不早早把我掐死?你们活得不好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拉一个垫背的?!”尽管这只是几句泄愤的话,但他对父母深深的恨意,可见一斑。

  这是多么沉重难当的爱,才最终换来了痛彻心扉的恨?

  然而悲剧总在重复上演。我们将现实当中无法实现的个人梦想和错综复杂的焦虑,纷纷转嫁到孩子身上,然后美其名曰:这都是在为孩子将来好,并笃信“总有一天,你会感谢我今天为你所做的一切!”

  的确,严格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会换来一个光鲜亮丽的人生。但谁知道这光鲜的表皮之下,有着怎样一个真实的内在呢?当然,我们无法去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证明所有的因必定结出相同的果,但如果用力过猛,真的将一个孩子的内在摧毁了呢?但很多时候,我们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赌一把:万一成功了呢?

  我的先生在回忆过往时,经常会感慨:我宁愿小时候的自己被父母放弃,然后自生自灭的成长。可见,他以自己的一生,证明着用力过猛是多么的让人沉痛。

  3.

  谁能承受得起来自他人生命的重压?

  我家的两位老人,在照顾孩子上,展现出了200%的细心与耐心,我从未见过如此体贴周到心细如发的老人。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付出,包括父母之爱,夫妻之爱。那些挖空心思全心全意扑在另一个生命上的人,内心当中,必定是带着强烈的索求的。就像我家中的两位老人,他们一边任劳任怨地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一边又在你不接受的时候批判指责。

  他们对你的好,很可能是一种被乔装打扮之后的操控,因为你活得好,都是他们帮忙实现的,所以你当下所有的存在,不过是他们用心经营才获得的成果。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尽管他们整日叫嚷着“我宁愿以命换命,以求得孩子的健康平安”,但他们的眼里,却根本没有孩子,只有他们自己的需要。

  实际上,他们除了整日围着孩子转,并没有其他太多的乐趣,只能通过这种寄居的方式,间接而隐晦地展现自己作用于这个世界的能力,并因另一个生命的强大而骄傲,弱小而懊恼。然而他们自己并没有多大的悲哀感,相反,他们活得恰恰非常自在舒展。最为可悲的,便是那个被捆绑与重压之下的另一个生命,因承担着他人的愿望与生命能量,而无法一身轻松旁若无人地活成自己本来的模样。

  4.

  信任孩子,就是信任自己

  女儿回来后,打开奶奶买给她的旅行箱,举着两盒药告诉我:“妈妈,这是奶奶买给我的药,只有吃了才会胃口好,身体好。”我接过药,告诉女儿:“你一直都很健康,你不需要吃药的。”女儿有些迟疑地说,“可是我生病了呀!”我看着她说:“如果你真的生病了,我会带你去看医生的。”

  于是,当即带着女儿去了社区医院。年轻的医生问女儿:“你是不是吃了很多饼干、面包、油炸之类的东西?”女儿点点头。医生又问:“头痛吗?身体哪里还不舒服?”女儿摇摇头,她自己摸了摸额头轻轻说:“好像也没有发烧了呢!”

  医生说:“是的,你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上火了,回去少吃零食就好。”他最终还是帮我开了药,然后叮嘱说:只在孩子咳嗽得比较厉害的时候才去用药。

  回来的路上,女儿蹦蹦跳跳地说,“妈妈,我病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吃西瓜了?”“你现在就可以吃了!”我回答她。

  在解除了心理暗示之后,孩子根本不需要配合着装病。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再也没有任何发烧的迹象,除了嘴巴上因上火生出的小水泡之外,没有任何不良迹象。这本来就是一个再健康不过的孩子,换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她的身体机能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个孩子,因为不用背负“诅咒”,内心自然不再有冲突,在每一个安全的当下,他都能够很好地相信这个世界,相信自己的身体,全然而自由地,成为自己。

  当孩子不再那么需要我的时候,我便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兴趣。

  相信孩子是健康的,相信孩子不需要更多的照顾,就是在相信自己还有能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闫春艳 全职妈妈,关注生活内在,探究寻常日子里的有趣事件,乐于以身试错,思索解题之道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痛心!为什么你的孩子总爱生病?

  • 相关推荐

【痛心!为什么你的孩子总爱生病?】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