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在南北主干道吉林大街穿过松花江的江南大桥桥头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吉林市城标“激流勇进”,三十多年了,几乎没有人质疑过这个城市标志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据说这座城标叫“摇橹人”,几何图形构成“人民”二字的叠加,象征着吉林人“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国人在对于自然的理解与构思设计方面往往过于倾向于其象征意义,而忽略了其自然的属性。
橹,为一种人类仿生发明。是模仿鱼尾摆动的推进原理,来驱动小船。所有古时候“橹”字也写成“艪”。在江河水网地区生活的人都明白,因为摇橹的速度有 限,所以产生的推动力也不大,一般只作为小船的推进工具,并且多在水流速度较缓的近海与湖泊水域使用。在江河激流中这种装置是根本无法推动船只前行的,甚 至可能在激流中倒退。“激流勇进”与“乘风破浪”意思相近,都指克服困难前进。所以“激流勇进”是指逆流而行,而且是在“激流”,一种水流湍急的江河里逆 水而行。现实生活里,在江河激流中,人们是用木(竹)杆来撑船的,大一点的船就得用人拉纤(多人用绳子拉大船逆水而进)。所以“摇橹人”与“激流勇进”根 本不是一个主题。
其实“城标”应该重在其城市历史的象征,可是在那个“政治挂帅”阴影未散尽的年代,城市建筑无不渗透着意识形态的痕迹。不用说“接班人”教育已经固化 了国人的灵魂,即便有人看出问题,也不愿意惹这个麻烦,质疑官方的一切都是有风险的。在“大一统”的时下社会,久而久之,人们已经不习惯于思考。思维功能 休眠,甚至报废。
一个城标象征意义是否充分没有必要苛求。只是三十多年尤其是网络时代开始后,竟然,没有多少人对此城标的设计提出过质疑。这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几百 万居民与来到过北国江城吉林市的成百万上千万的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种悲哀!无论是人们懒得说懒得想,还是没有看出什么“门道”,都反映出这个城市在改革 大潮中长期相对落后的意识根源。所以,吉林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鲜有自己的创意。
东北以雄厚的自然资源与工业基础,在改革大潮中却日渐衰退。连一度领跑新中国工业的辽宁,也后劲乏力。吉林与黑龙江更是死气沉沉。年轻人大量“背井离 乡”南下,出去的孩子几乎没有回来的,使东北成为时下全中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东北的成绩,可是鲜有关注东 北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如今有一个词叫“唱衰”。成绩再宣扬,也不会培增。认识差距才能“识不足而知进”!可在整个“唱衰”的大气氛中,东北尤甚之。一个家 庭、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谁要是提到有什么不足,就会遭到抨击,说你心理阴暗不健康。世界光明,心理怎么会阴暗。
到过美国的朋友介绍,打开美国的媒体,几乎清一色都是抨击时弊的。到是民众做了点好事都会被媒体大肆宣扬,这就是“扬善”。美国校园枪击案中,一个女 老师在躲避过程中遇到一个小女孩,顺手把她塞进壁柜里,躲过一劫。事后媒体对其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的家长隆重地向老师致谢,口口声声称赞孩子的这个 老师“伟大”。在我们的生活里,“伟大”一词是与平民百姓是挨不上边的。
特色媒体的关注点主要在政绩,平民百姓的好人好事只能点缀点缀。整天拿集“大德”于一身的塑造典型,展示榜样的力量,殊不知信息时代这种典型没有不穿帮的。一但穿帮,国人就会产生受愚弄的感觉,连典型身上的基本人性善良都不愿意相信了(见作者旧作:《模糊的陈旧话题》①)。
“唱衰”一词,切中时弊。唱衰让世人废掉了思考功能,唱衰让我们的社会失去了识不足而知进的机遇。发现生活中的不合理的因素,不是心理阴暗,恰恰是对 光明的追求。容忍“牢骚”才能听到真话。大到“经典”理念“大河没水小河干”②、“没有国哪有家”③,小到吉林市城标的“摇橹激流勇进”,人们丧失了对自 然准确理解的同时,也丧失了创新发展的智慧。
注释:
① 《模糊的陈旧话题》……社会公德标准定得过高,是种乌托邦式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必将导致社会公德的堕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肯定高尚,却不 能要求每一个人都高尚,只有“高尚”才是道德的。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底线”。对,社会公德就是一种底线道德,哪些行为你做不到(或者做了),就是违背 社会公德了。底线道德上不封顶,你可以凭借个人的道德境界,做出任何高尚的事。但一个理性的社会,不应该把“高尚”定位得与个人利益严重抵触。那就不是人 性化的社会公德,也是无法实现的。
② “大河没水小河干”,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提法,至今仍很有市场。自然界里是小河汇聚成大河,大河水流向大海。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都由多条小河组成的。沿途 由众多小河汇聚,才形成滚滚波涛。这是我们的社会里公私对立的观念在作祟,这种观念是为了让世人先公后私,其实公私只有达到利益上的统一,才能互为依存。
③ “没有国哪有家”:在奴隶社会时,如果国破了,国人就会被侵略者抓去当奴隶,自然是国破家亡。可是人类进化到封建社会以后,国破后,家未必亡。因为家是封 建文明以上文明的社会细胞。“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家庭,再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实现共同愿望的“国”,所以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没有家哪有国”。不能把 少数境界高尚者牺牲个人利益和个人家庭利益,为更多人争取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的行为,演绎成没有国哪有家的逻辑。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家庭利益是一致 的。共性寓于个性,是个性的交集。“公”寓于“私”,也是“私”的交集,“公”与“私”绝不是完全对立的。某些私利让位于“公”,是牺牲自己的小利捍卫自 己的大利。这种大利——公,包括每一个人的利益,绝没有牺牲某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保全“公利”的道理。当一种“公利”没有某些人的份,那这些人还有什么理 由去捍卫它。
本文标题:吉林市城标的时代痕迹
- 相关推荐
【吉林市城标的时代痕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