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剃头匠李狗娃

2024-04-02 10:14:45

乡村剃头匠李狗娃

当各种高档美发店如雨后春笋铺天盖地占领大街小巷时,乡村剃头匠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最后他们只得放下剃头箱子,另寻生存空间。老家的李狗娃就是曾经活跃在乡村的剃头匠之一。
李狗娃十二岁便拜师傅学习剃头。师傅的剃头手艺在我们乡里数一数二,几乎全乡大人小孩(男性)的头都被师傅剃过。严师出高徒。师傅首先要求李狗娃练手腕,因为乡村剃头匠多数时候要给男人刮胡须,这就要求刮胡须时手腕要灵活。于是,李狗娃便拿根筷子卡在右手的指间来回摆动,每天练得手腕酸软不止。
师傅不想学徒娃儿败坏了自己积攒几十年的好名声。开始半年里,师傅不让李狗娃给别人剃头,自己却常常把头作为李狗娃的试验场地。每次师傅给别人剃头,李狗娃只好乖乖站在一旁,仔细观察师傅的一推一剪。

终于有机会给别人剃头了。但手艺生疏的李狗娃,常常把别人的头剃得男不男女不女,头上坑坑洼洼。每当悲剧发生,师傅就满脸堆笑,向人家赔礼道歉。多数时候,人家也是一笑了事,说哪个学手艺都有个过程,叫徒弟娃儿练习练习就是。李狗娃人生得笨,学手艺笨手笨脚,学了一年多了,手艺还是低级别。不久,乡间便流传民谣:好个李狗娃,推剪带头发,小孩直叫唤,大人咬住牙。 这些刺耳的民谣传到李狗娃的耳朵,他恨不得撕掉剃头的围布。或许是受到讽刺,或许是脑袋开了窍,李狗娃的手艺突飞猛进。他不仅会根据每个人的职业设计发型,还从师傅那里学会了多种跌打损伤的疗法。剃头完毕,顺便给村民们治治腰杆、端端脖子,赢得了村民的很多赞誉。

两年后,李狗娃拜了师傅出徒了。自己要单干了,得有属于自己的剃头行当。李狗娃的父亲请来乡里最好的木匠为他做了剃头箱子,然后买回生漆漆成朱红色。李狗娃也第一次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城市,买回了剃头工具。从此,不管是大风小雨,打霜落雪,李狗娃总背着朱红色剃头箱子,穿梭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
农村的男人往往忙碌于田地里的庄稼,没有闲暇时间上街剃头,他们便把头承包给行走在乡间的剃头匠。每年正月初三,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玩耍中,李狗娃则背着剃头箱子,疾步于各个村组,找到村组干部,希望来年继续承包男人的剃头业务。一两天承包下来的剃头业务,便是李狗娃这一年的收入。一般情况,每个男人的头每月需剃一次。所以,李狗娃一月多数时候行走在乡间剃头。有时为了赶活儿,李狗娃得起早摸黑;如果剃头的村组离家太远,他就住在村民家中,免去往返的折腾。腊月便是李狗娃收获的季节,那些把头承包给他的男人们,在腊月理发时就会掏出钱来给李狗娃。
李狗娃一到,村民便互相转告。地坝里,小路边,猪圈旁,什么地方都是剃头的场所。第一个前来剃头的男人,端来一条大板凳。李狗娃打开箱子,拿出围布给男人围上,咔嚓咔嚓推剪就开始工作。乡下男人不讲究,用皂荚、肥皂、洗衣粉代替今天的洗发水,用洗脸帕子把胡须擦摸几下,李狗娃就开始刮起胡须来。很快,下一个又坐上板凳来。乡村的人很好客,临近饭点,只要哪家饭熟了,便把李狗娃请去吃饭。 时间跨上骏马,飞一般地向前冲刺。乡村的男人们便陆陆续续去外地打工了,剃头的活路越来越少。李狗娃就不再去承包了。李狗娃就在街上租个铺子开理发店。因为是传统理发,生意自然清淡,只好关门了事。儿子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便和李狗娃到新疆去赶马运货,据说每年有十多万的收入,而他的那些剃头工具早已搁置于房屋的角落。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乡村剃头匠李狗娃

  • 相关推荐

【乡村剃头匠李狗娃】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