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冬至祈天的皇家禁地

2024-11-20 23:02:42

天坛冬至祈天的皇家禁地

北京的天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迁都北京,遂仿洪武年间建造的南京大祀殿形制,建造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只是一座十一开间的殿堂,前设两庑和大门,外面再环绕两道围墙。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采纳大臣的意见——古者祀天于圜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作为祭天之所,大祀殿则改作孟春祈谷之用。同时在北郊建造方泽坛(地坛),东郊建造朝日坛(日坛),西郊建筑夕月坛(月坛),形成四郊分布四坛的格局。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拓改名天坛,成为明清两代帝王春季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皇家禁地。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整体设计跳不出敬天法祖的巢窠。天坛的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垣墙两重,形成内、外两坛。北围墙为弧圆形,象征天,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成方形,象征地。北高南低,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象征天圆地方,通称天地墙。外坛墙东、南、北三面都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排列着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主要建筑。两坛由一座宽29.4米、长36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相连。丹陛桥也叫海墁大道,因道下有一券洞与其交叉,故名桥。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4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皇帝步步登高,360天的行程也任重道远。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左拥右卫,显见封建皇朝的等级森严。行进在这条大道上,纵观南北,雄奇的建筑群恰似天宫中的琼楼玉宇;展望东西,蓊郁的苍松翠柏宛如瑶圃仙苑,给人以神秘、宏伟、壮阔之感。丹陛桥下有走牲道,又称宰牲门。祭日前,击鼓奏乐,将各种牲畜通过这里送到宰牲亭屠宰,丹陛桥下的券洞因此俗称鬼门关,平日无人敢近。通天路就建在鬼门关上,乍听毛骨悚然,细想却又非危言耸听,天上人间,莫不如此。

丹陛桥南端成贞门内西南侧有一株奇特的老桧柏树,植于明朝永乐18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高寿了。树高十多米,胸径1.2米,树干表面凹凸不平,扭结纠屈,自上到下长满了奇特的龙纹,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人称九龙柏。 九龙柏人见人爱,惹人赞叹,好事者乃称地气风水的祥瑞。其实龙盘蛇绕的九龙柏只是一种病态的奇观。九龙柏的形成,既非人工雕刻,也不是用多棵小树嫁接生成,它的形成是因为树木在长年过程中产生了异常的细胞分裂现象。在树胚发育成幼苗逐渐长成小树的过程中,,树木束间的薄壁细胞不转化或者部分不转化成形成层的细胞,,束间形成层就出现断缺,树体的各部分增长就不匀称,于是就出现了隆起的背和下陷的沟,背和沟扭曲交错发生,长短又不一致,这就形成了盘旋扭曲。从生物角度看是病,从艺术角度看是美,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大相径庭地呼唤着人的灵感。

天坛以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结构奇特、建筑装饰瑰丽著称于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祈年殿、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和圜丘坛五大建筑以其奇异精妙闻名中外,设计之精,构筑之巧,风格之奇,神韵之妙,造化之工在世界古典建筑中独树一帜,久负盛誉。天坛虽然还只有500多年历史的,但其代表的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精华。从人们祭祀天神、天道自然、天人感应、天人谐和等等蕴涵的哲学思想,看出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即天物论的科学宇宙观和天神论的颠倒宇宙观。看出中国古代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方面的文化内涵。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天坛冬至祈天的皇家禁地

  • 相关推荐

【天坛冬至祈天的皇家禁地】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