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原本是Daruk族世居之地,郊区的许多地名至今仍然使用着原住民赋予的古老名称。1788年,菲利普船长率领的首批英国殖民者登陆悉尼,拓荒者用血泪和汗水改写着悉尼的历史。1842年7月20日,悉尼正式建市,以当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子爵命名的城市名称饱含着殖民地的屈辱。二战后,大量欧洲、中东、东南亚的移民涌入悉尼,外来移民改变了原先以英格兰和爱尔兰裔为主的格局,初步形成的英国城市风格也被五彩缤纷的外来文化冲激溶化,悉尼从此起步发展成呈现多元文化, 充满特色和光彩的现代大都市。
悉尼是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三大城市之一。自然与人完美融合,古老与现代巧妙结合,使它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自在休闲的文化闻名於世。东西走向的Mting Place大道把悉尼一分为二:南面是商业区,通称City;北边则是风光旖旎的悉尼湾,那里有波光闪耀、白帆逐浪的海港,有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还有占地约26万平方米的皇家植物园。
冒着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牛毛细雨,我们驱车来到建于1816年的皇家植物园(THEROYAL BOTANIC GARDENS)。植物园里种植和展示着700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其中不少是殖民地时期从国外引进的,有的甚至是在植物园前身第一农场时期通过种子交换引进的。林立的植物标牌收藏着历史的信息,园区的特色更让人发出敬佩的感叹。
植物园更是观看湾风光的好地方。歌剧院、跨海大桥、观光塔是悉尼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二个就建在悉尼湾。植物园的西面是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悉尼港湾大桥(SYDNEY HARBOUR BRIDGE)。它象一条矫健的出水蛟龙戏水海面,又象一道绚丽的长虹跨接悉尼两岸。港湾大桥总长1149米,单拱跨径503米。净矢高134米,桥下净空为49米。49米宽的桥面板使悉尼港湾大桥成为世界上最宽的大跨度桥梁。桥面中间铺设有二条火车铁路,两侧人行道各宽3 米。原来还铺设有轨电车车轨两条,后因交通拥挤把它拆除,改为8 条汽车道。桥下的罗克斯岬是早期移民登陆地点。桥旁是塔朗加动物园,园内有28公顷的自然森林供珍禽异兽自由活动。悉尼海港大桥,从怀胎到出世,前后花费了100 多年。在经过了40 多年的酝酿之后,1857 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 1923 年才根据督建铁路桥的总工程师卜莱费博士的蓝图进行招标,1924 年破土建造桥基,1932 年3 月19 日竣工通车,光建造就历时8 年多。悉尼人把港湾大桥是戏称为老衣架,因为它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而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雄伟和柔丽,粗犷和婉约,严肃和活泼,直线和曲线,如此的针锋相对,却又能如此融洽地相处在海天一碧的杰克逊湾里,同时成为悉尼的象征,让人不能不惊叹大海般包容的多元文化魅力。
面对雄伟矫健的海港大桥,背倚风光绮丽的皇家植物园,风帆形的悉尼歌剧院屹立于三面环海的贝尼朗岬角( BENNELONG PT)上。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剧院,面对的任何一个入口都象一个个张开的贝壳,整个建筑就象一组贝壳复盖在海岛上。整个歌剧院由三组半径为76米的圆球壳片构成,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依次排列,前三对朝北面海,一个盖着一个;后一对朝南,背向海湾侍立,其内是有2690个席位的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基座的东侧,方向大致与第一组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其内则是可容纳1547名观众的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却是一个可接纳6000人以上的大型公共餐厅——贝尼朗餐厅。高低不一的尖顶壳,相互依偎,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插向海底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巡航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从飞机上俯视,又如一簇盛开的鲜花,极富诗情画意。悉尼歌剧院由丹麦建筑师乔恩•乌荣设计,1959年3月破土动工,1973年10月落成,历时14年,耗资1亿多澳元,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建筑。不惟造型奇特,风格高雅,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而且在采光、音响效果等方面也棋高一筹,难怪人见人赞,称为美的享受。赞叹之余,人人冒雨留影,尽管细雨迷蒙,背景暗淡,但谁也不肯舍弃这一难得的机会。
本文标题:雨中悉尼完好地保留着古老和经典的小镇
- 相关推荐
【雨中悉尼完好地保留着古老和经典的小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