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的无尽宝藏中,尤其是禅的名言警句之中,蕴涵着能够使我们达到无上境界的智慧。
譬如“本来无一物”。
“本来无一物”一语源自中国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六祖坛经》。慧能继承并发扬了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宗旨,将禅的世界阐述概括为“本来无一物”。
慧能告诫世人:人一切皆无而赤裸裸地诞生于世间,也就是说,世间万物本来皆“空”,所以切莫执著,要放得下,自由自在地去生活。
毋庸赘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无所有而赤裸裸地降临到了这个世界,随后又一无所持而赤裸裸地告别人间。或者可以说是从本来一无所有的世界诞生而来,而后又回归一无所有的世界。
这就是我们所要经历的所谓人生?难道还存在着超越此种自由而安心的人生之物吗?
切实地觉悟到了“人生”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也就可以说领悟到了“禅为何物”。其实,答案就是这么简简单单、明明白白。
这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领会“本来无一物”这个道理。一切皆无、一切皆空,就连“我”这个概念都被否定得一干二净。
说到“本来无一物”,也许有人发问:“这么说什么都没有了?”答案是:“否!”
“当下”这两个字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眼前。那么,“当下”又是什么呢?
所谓“当下”转眼之间就是“过去”,也就是说,刚才还存在于眼前的“当下”,现在已经无影无踪了。这就是“诸行无常”。世间万物变化不止,毫无恒常。
所以,即使主观上强调“当下”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富有,但事实上这个“当下”已经随着瞬间的变化而消失了。
即使你身价几百亿,也都不过是“虚假”之物。比方说,“生存”这一概念代表现在,存在于眼前;而“死亡”存在于遥远的未来。
生与死之间横亘着难以数计的客观事物,比如双亲、子女、名誉、地位、事业、财产等等。
谋求生存,就要去赚钱,就要去交际,因此就会出现烦恼、产生迷惘,进而感叹人生之艰辛与痛苦。
佛教倡导“放下诸缘”。“放下”就是舍弃一切执著。
当你腰缠万贯时,你就自然会滋生难以舍弃之心。当你渴望获得某种精神物质的有形之物时,就自然会产生执著之意。
人往往越是“富有”,就越是执著;越是执著,就越是唯恐失去社会地位,唯恐失去身家财产,唯恐失去眼前的一切。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诞生于人世,又赤裸裸地告别人生。
佛教将这一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称为“无”或“空”,而禅宗将之称为“本来无一物”。没有任何事物常驻世间,所有一切都在移动变化,最终消失。
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瞬间、未来的召唤,如此轮回,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皆有,如此轮回;而最终一切皆无、一切皆空。
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地位、名誉、财产等携往死亡世界。如果领悟了这个浅显的道理,你将自由自在、无所畏惧。
如果领悟了这个浅显的道理,你将会主动地舍弃所有身外之物,你的“欲望之心”则将转变为“舍弃之心”。
只要舍弃执著之念,淡泊名、利、权、情,就能放下身心世界;只要以平常心行路,就一定会心宽路广。
本文标题:禅的名言:本来无一物
- 相关推荐
【禅的名言:本来无一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