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母亲去世后,苏轼与父亲、弟弟三人回乡奔丧,三年后,守丧期满归京。嘉佑六年(1061),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将要去凤翔时,弟弟苏辙将他送到郑州,又想到苏轼路上必然经过渑池,便写下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跟哥哥苏轼一样,苏辙也是才华横溢。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三月,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父子三人,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赴京赶考。长路漫漫,途中到了河南时,马匹都被累死了,只好改为骑驴。在渑池县,他们投宿在一间佛寺,并在老僧奉闲舍中题诗壁上留念。所以说,渑池对苏轼苏辙兄弟俩来说,是有着怀旧的意义。
苏轼接到苏辙的诗后,看到了弟弟字句间的惶惑与感叹,于是和诗作答,这便是有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歌前四句,是对苏辙“雪泥”的回答与阐释。你说人生在世,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什么呢?我看呀,就像那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雪地上留下片鳞只爪的痕迹。这本就是极其随意偶然的事,就像那鸿鹄或飞东或飞西没有定数。诗歌后四句则照应标题“怀旧”二字。时隔短短五年,诗人再次来到渑池,昔日的老僧已死,尸骨放入佛塔中,曾题过诗句的墙壁也已塌陷,字迹无从分辨。
当今社会,虽然交通方便,电话、语音拿起来就可以打,真的是天涯若比邻,但即使这样,视频仍然不如面对面交流更能增进感情。并且,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快,我们更是经常在各地漂泊颠簸,“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无常之感更深。
可以说,苏轼的这首诗,把人生的无常写得形象具体,让人读了感同身受。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无常也是诗人最容易伤感的主题。苏轼还写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等诗句,都成为安慰漂泊流浪之人的一剂良药。
本文标题: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 相关推荐
【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相关文章:
21句最唯美的爱情句子2023-06-07 09: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