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涛哥编的小品《班长的故事》,就像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一样,既诙谐幽默又有‘兵味’,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涛哥,啥时候把我们参加发射任务的故事,也编成小品给大家讲讲啊?”
战士们口中的“涛哥”,是某旅作战保障营综合防护连战士李金涛,擅长文艺创作、导演剧本。来连队后,他把很多身边人身边事写成剧本,编成节目,战友们看过后津津乐道,都喊他“李导”。
要说这名号的来历,就得讲讲去年旅队成立两周年庆祝晚会上李金涛编排的节目。当时,每单位至少需要出一个节目,教导员知道他有这方面的特长,就把任务交给了他。他不想辜负期待,认真动起了脑筋。旅队成立两周年,晚会既是过往创业历程的总结,也是开创未来的动员,所以,节目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必须既有情怀又有激情。
“单位成立时间短,能讲的大事不多;改革强军的话题太大,想要讲透又有难度。”入夜,李金涛坐在值班室满脸愁容,虽说素材不少,但从什么角度入手,还真是个难题。此时,窗外月圆如盘,他看到不远处站岗值勤的哨兵,再看着自己平时做的生活笔记,一下子有了灵感——四季备战、早晚练兵,日常的训练生活不就是最好的节目素材吗?
“单位刚组建那会儿,硬件设施不全,所见皆荒凉;现如今,宽敞笔直的柏油路通达营区各个角落,这都是咱们这两年一锹一镐一点点修整出来的。你还记得那次全旅操场大整修不?马上就要下雨了,在工具不太充足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大家发挥群众智慧,用黄脸盆端土,很快就修整好了操场。可真不容易呀。”李金涛一激灵,给身旁同样加班的文书吓了一跳。
“那次劳动我印象也很深!我要是观众,也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故事。”文书和李金涛讨论起来。
“对,就写咱们连自己的故事。”
说干就干,李金涛以一名士兵的视角,讲述单位的建设发展。从梳理思路到节目编排,他经常白天忙于排练、晚上看回放找问题,有时觉得素材不够生动,他就带着相机、笔记本去找大家拉“家常”,聆听官兵的心声。经过精心打磨,整个节目已经创排得像模像样了。
检验时刻终于到了。先是一段音乐快板,节奏明快地阐述单位组建两年来的历程;接着是一段情景音诗画,全景还原大项任务一线的情景;最后是一段群舞收尾,表达官兵们勇挑重任的责任担当。在场官兵无不感同身受,热泪盈眶:“这个节目真亲切,我感觉台上演的就是我的故事啊!”晚会结束,官兵们毫无争议地将节目推选为“最佳”。
“身边人最可敬,身边事最动人,我要尽可能地挖掘身边的素材,把更多战友的故事搬上舞台。”那次晚会过后,李金涛随身会带个小本子,遇到鲜活的小细节、小场景就记下来,很快就搜集到不少素材。
寂静的夜晚,风吹树叶沙沙作响。办公桌前,李金涛时而凝思,时而啪啪敲击键盘,电脑屏幕上随之出现一段文字:“按下点火按钮的瞬间,茫茫戈壁上一声巨响,终于打破了紧张的气氛,在场的每名官兵同时欢呼雀跃起来……”这是他根据出征戈壁发射实弹创作的新作品,题目就叫——《班长的故事(二)》。
作者:刘宏瑞
本文标题:【夜读 · 散文】军营“李导”很牛
- 相关推荐
【【夜读 · 散文】军营“李导”很牛】相关文章:
多想这样去爱?,相依相守,不离不弃~2023-04-27 1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