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妹六个,过年对父母来说并不轻松,尤其是母亲,在还没进入腊月之前她就开始为我们兄妹六人的衣食操劳了。在那个年代,对于这样一大家人来说,生活并不富裕,过年的时候,往往只有大哥二哥才能穿上新衣服,剩下的我们,只能穿哥哥们穿过的了,母亲手巧,她会把哥哥穿过的衣服洗洗干净,再按我们的身高改小了,做得非常合身,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觉得已经很开心了。小妹是我们家唯一的女孩,过年的时候自然是最幸福的一个,父亲会从几公里外公社的供销合作社里扯来花布给小妹做花衣裳。鞋子是母亲在一年的百忙当中抽空为我们做的千层底的棉窝窝,记得那个时候的冬天特别冷,过年的时候,到处都是冰天雪地,穿着母亲做的棉窝窝,在雪地上疯玩,从来都不觉得冻脚。
从我记事起,年前家里都要做年馍馍,一进入腊月,母亲便准备好了最好的小麦,用架子车拉着去生产队那个小磨坊里排队磨面粉,父亲则忙着准备过年所需的足够的柴火。那个年代,有一种古老的烤馍器皿叫“烧鏊子”,它就像一个大的平底锅,下面三个腿儿支着,在上面扣着一个凹形的盖子,烤馍时要用柴火把上下都烧热后,揭起盖子,把做成各种花式的面胚放进去。用“烧鏊子”烤馍可是一件技术活,必须要控制好上下的温度,以免受热不均烤焦了馍馍,父亲就是一把好手,他不时地指挥着我们,该什么时候在上面或者下面添柴火了,什么时候转动几下上面的盖子,这样烤出来的馍馍就会金黄酥脆,平时是吃不到这种馍的。家境不怎么富裕,平时很少吃肉,母亲在开春时就养了一头小猪,那个时候喂猪的饲料基本就是做饭的下料和泔水,一头猪养一年也长不了多大,也就是100斤重吧,腊月二十三过后就要杀年猪了,杀了年猪就意味着过年可以有肉吃了,在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能吃到母亲用猪油做的饭菜,那个味道,至今都不能忘怀。
终于盼来了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就张罗着我们把房前屋后的卫生清理了,中午过后便开始贴春联,春联都是用棉红纸请人写的,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卖的机器复印好的,而且基本都是一个内容的春联。贴完春联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放鞭炮了。那个时候放鞭炮可不是现在这样,生活条件所限,那时没有钱买很多鞭炮,是把鞭炮都一个个拆开来放的,偶尔有村子里在外面工作的人带回来几个烟花,我们都会风跑着去瞧个稀奇。年夜饭吃饺子,是老家的习俗,母亲早已包好了足够我们吃的饺子,就等我们回来下锅。明天就是大年初一,夜已很深了,母亲默默的拿出我们各自的新衣服放在炕头,等初一早上再穿,劳累了一天的她却已疲惫的睡去,而我们却兴奋的一夜未眠…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都有了各自的小家,生活条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兄弟几个当中,我和二哥还有小妹都在县城工作,父母一直都跟大哥生活在乡下。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回乡下看望父母,只有盼着过年了就可以回去好好陪陪他们了,前几年过年,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年前就和二哥、小妹商量好了几时动身去乡下,等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母亲早已为我们烧好了热炕,大哥大嫂也已准备好了团圆饭,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热热闹闹吃着团圆饭,说着家长里短,然后,父亲弹起三弦,大哥拉起二胡,唱着家乡的小曲儿,扭起秧歌,邻里乡亲都来看热闹,父亲母亲脸上洋溢自豪笑容,那欢乐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至死也不能忘怀。三年前,劳累了一辈子的父亲离我们而去,父亲用一生的艰辛换来了我们优裕的生活,而他老人家没有过多的享受天伦,却永远地走了。好在母亲身体还算硬朗,尽管我们不能时时在她身边尽孝,只能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问候问候,电话的另一头也能听得出她老人家对我们的挂念。
这两年,工作,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整天忙着工作上的事情,却很少有时间顾及家庭和亲人,都快到年三十了,还在单位坚守岗位,就算放假了,也还得轮流值班,于是就掰着手指头算着,我在哪两天可以回去看望年迈的母亲和好久没能谋面的哥嫂。等值完了班,赶紧携妻儿驱车疾行,紧着忙着的往家赶,一路风尘,终于和亲人们坐到了一起,大家拉家常,话年事,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景无处不在……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经历了童年过年的快乐,可我们能给下一代留下些什么呢?当他们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回忆起童年是怎么过年的,还有我们那些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吗?
作者:金兰芙蓉 QQ:419415502
本文标题:【过年那些事】亲情的延续
- 相关推荐
【【过年那些事】亲情的延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