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霞浦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中叶进入福宁州治境,至明末清初,大部分畲民主要由陆路自福安进入本州西部、西南部,或从水路自罗源、连江、宁德直接进入本州西南部、南部。一部分沿着福温驿道向福鼎及浙南地区迁徙,若干年后,一部分又回迁,进入本县东部。
通过多次的迁徙,直至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时期,才形成如今的分布状况。散居于(除海岛乡外)3个街道和11个乡(镇)之中的51个畲族行政村、360个畲族自然村。畲族人口4.7万人,大部分居住在西部的盐田畲族乡、中西部的祟儒畲族乡、中东部的水门畲族乡。
霞浦县内畲族民众习惯上以“路”来区分自己所处的大致方向,将本县按东西南北分成四路。例如:“上路”(北面,即柏洋、祟儒一带)、西路(盐田一带)、南路(溪南、沙江、长春、下浒、北壁一带)、东路(牙城、水门一带),由于各路迁入时的来源地不同,虽受到地沿环境影响,但各路的生活习俗,还是基本相同,但也有所不同。
就霞浦畲族婚礼俗来说,大致可分为东、西、南、北路的婚礼俗。先前大致都有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抓“石蝀”等系列活动贯穿整个礼俗的过程,但各路又有所不同。
下面就以东路(水门、牙城、三沙一带)为例,简单地梳理一下霞浦东路畲族的婚礼习俗。东“路”的畲民和其他各“路”畲民一样,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禁族外婚制,而实行族内(在族内不同姓为婚)婚制。由于受到如此不成文的约束,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之年,所找的对象往往是宗族内别姓之人。如今,这种现象早已被打破,畲汉已正常通婚。
以往畲族青年男女之间的认识过程,常以歌为介,双方通过唱歌(对歌),互生爱慕之情,或经人介绍互相认识,或由父母亲作主。然后,由男方家长托媒人到女家提亲。如果女家同意的话,女方就会择日在媒人带领下,随母亲或姑嫂到男家“看厝”,其实挂“看厝”之名,主要是了解男方的家境和人品,及村落的生活环境。同时,男家也会乘机观察女方的品貌及言谈举止,双方营造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
如果双方初次认识觉得满意,就会互赠手信(礼物,一般以手绢、糍粑等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男家再派媒人携带面干、糖果之类礼物到女家“计庚贴”(拿贴头,即女方的生辰八字),按惯例媒人要走两三趟,才能拿回女方庚贴,以示女子珍贵,同时也考验男方的诚意。女家同意拿庚贴时,男家会选上一吉日,叫媒人前去拿回,女方庚贴要用红纸请一位会写字的先生来“开笔”(写),不能由父母或家人写,以示婚事的严肃性,并非儿戏。
?男家拿回庚贴后,拿去给“算命先生”占卜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如不会相克之类情形就是大吉。有的男家把“庚帖”拿回后,压在灶婆炉下,三天过后,家里如没有出现不吉利现象(如人畜不宁、摔破碗匙等不吉利现象),才算“八字”相符、婚姻和合。紧接着,男家择日进行订婚,俗称“合婚”。
随后,男女家就商讨结婚的日期。如果双方年龄还小,可以暂放一些时候再说;如果已到法定年龄,就商定结婚的婚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霞浦东路畲族原先的迎娶礼俗相当简朴。由新郎率若干宾朋连夜提着“百子千孙”灯笼,亲自往女家迎亲,新娘则穿着自己编织的草鞋(鞋旁系饰红带,鞋面串珠饰),打着雨伞,由兄弟与伴娘相陪,徒步跟新郎于午夜离开娘家(俗称“走嫁”)。
本文标题:霞浦畲族婚俗新娘则穿着自己编织的草鞋
- 相关推荐
【霞浦畲族婚俗新娘则穿着自己编织的草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