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手机微信呼叫,打开一看,是“东方散文杂志交流群”有人留下一句“文轩兄不幸辞世”,引起了文友们一连串追问。我盯着微信信息,愣住了,最初的念头是:此“文轩”并非彼“文轩”吧?但这样的愿望注定徒劳,“风里有什么”是再也看不下去了。
山东著名书法家兼诗人、作家陈文轩不是风,我自然是见过的。不但见过,还同室共住三天。如今正值壮年的他,却化作风和云,说走就走。可是,黄土一抔,如何掩得了斯人风流?
犹忆两年前的3月15日,东方散文杂志2019春季笔会在东莞举行,当天下午我驾车赶到时笔会已经开始,我成了最后一个报到的人。宾馆前台服务员告诉我,还有两间客房是单人住的,问我想和谁住。和谁住本无所谓,这次活动,除了与组织者憨仲老师有过电话沟通,其他人我都不认识。既然给我选择的机会,我顺手查看起了两间客房已入住文友的登记资料,一个年纪比较大,一个年龄与我相仿,想着同龄人好交流,就选择了与后者同住。
拿到钥匙进得房间,发现桌面上摆着笔墨,一个展开的本子上,已是满纸的龙飞凤舞。我心中窃喜,一不小心,竟选了一个书法家同住。这个书者,正是来自山东济南的陈文轩先生。
当天活动结束回房,我见到了陈文轩本人:魁梧的身材,宽松的唐装,儒雅中透着从容,飘飘然有道骨仙风,气度很是不凡。我们互报家门后,话题自然转移到桌面的笔墨上。他让我“批评指正”,我自然不敢妄评。说实在的,他的书法风格颇具个性,却并非都是我能读懂和欣赏的。但初次见面不便直说,就拣一些自己喜欢的来说。于书法,我虽然练过,却实实在在是外行。但作为读者,我真诚地谈了自己所欣赏的书法类型,文轩兄显然是理解的。所以我们从书法到诗歌、散文,相谈甚欢。
接下来的两天采风,我们一路同行,游可园,谒袁崇焕纪念园,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威远炮台旧址、林则徐销烟池旧址。笔会“应景之作”的选材,我们不约而同关注历史,关注英雄。他交出《莞城“三杰”》,我写下《东莞,一座英雄的城市》,角度、内容和观点,颇多相似,笔墨均围绕林则徐、袁崇焕、张敬修三位英雄展开。不同的是,文轩兄的《莞城“三杰”》书卷气极浓,我所不能及。
三天笔会匆匆,惜别时我送给文轩兄一盒岭南特产桔普茶,文轩兄则热情邀我有空去泉城济南游览,他将全程陪同导游。我应承“有机会一定去”。可惜一晃两年,终未得便。如今音容犹在,约定犹在,人已长辞。两年不算长,五十岁不算老,总以为来日方长,却想不到空留下一生的遗憾。可见“机会”不是等来的,我们只有走快一步,才有可能与“机会”不期而遇。
聊可安慰的是,手里尚有文轩兄寄赠的一点念想:其一是一本《微醺看云&1陈文轩书道诗韵》作品集,有他亲笔赠语“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其二是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梅兰竹菊养性,琴棋书画陶情。”均字体端正中透着灵秀,似有缕缕幽香,溢出纸来,弥漫人间,叫我闻之“微醺”。
夜深难眠,查看与他认识以来的信息交流,多是对我散文新作的点评和鼓励,或简短片言,或有感语音,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再看他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有书法作品、人生感悟、心得体会分享。其中尤以近来为多,文字中深深的人生况味,如今读来真是玄机莫测,感慨系之。譬如--2月12日大年初一凌晨4点21分,他显然失眠了,起身写道:“腊月二十九,在老家住一晚上,听到久违的鸡鸣,见到熟悉的面孔,略知村中近期之事,心中五味杂陈。除夕一早,弟弟还有侄子帮着贴春联,收拾杂物,上坟祭祖,代成叔在麦田地里说起东南地里老爷爷的诸多旧事,依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几十年后,我也是一堆土疙瘩。不免怅然。”
本文标题:文轩随风远行心中不由边品边赞叹
- 相关推荐
【文轩随风远行心中不由边品边赞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