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爱情,从青丝到白头,风风雨雨安暖相伴,只字不提爱,却把爱融进了无言的岁月里。
父亲是个心思细腻而又思维敏捷的人,高高瘦瘦,头发浓密,眼睛比较小,但特别有神。他在兄妹之中排行第四,那时生活足够艰苦。爷爷有病在身,奶奶作为主要劳力,靠挣那点可怜的工分养活一家八口。因为营养不良,父亲小时候特别瘦,体弱多病,奶奶吃糠咽菜,从自己牙缝里省吃的给父亲。就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父亲一天天长大。
他特别喜欢看书,尤其金庸系列,但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因为家里买不起牛皮纸的作业本而不得不就此结束求学。辍学之后父亲和堂叔搭伙做起了小生意,夏天收破烂布鞋,冬天卖干板糖和柿子。可能是因为那种特殊环境和经历所致,爸爸虽读书不多,可是我总觉得他懂很多。
母亲是家里老大,也是外婆唯一的女儿。母亲年轻时很漂亮,梳着两条粗粗的大麻花辫,乌黑油亮,大眼睛,瓜子脸,真是标志的很。外公外婆从来不让母亲去地里干活,家里的水也由舅舅们挑,母亲在家只负责做饭,然后就是学学针线活。因为“女孩仅此一个”的标签,母亲在舅舅们跟前就神气不少。爷爷奶奶不在家的时候她甚至就是“一统天下”,耀武扬威,舅舅们对他们的姐姐只有服从的份。
爷爷因病去世的时候大姑大伯和二姑已经成家,父亲十七岁,还有两个姑姑和小叔尚年幼。于是拉扯他们三个的担子奶奶就一肩挑了。而父亲的婚事,成了奶奶日思夜想的心事,早成家一个,奶奶就少操一份心。
父母辈的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奶奶托人打听,介绍的母亲。父亲母亲从别人介绍到后来结婚,隔了三年,外公答应这门亲事的第一年,他们连面也没有见过。第二年四月开斋节,奶奶带着父亲去外公家,他们带了一只鸡和二尺做鞋面儿的灯芯绒布料。母亲说那天她在厨房烙饼,父亲跑到厨房,把一块手绢匆匆丢到案板边上,她连个面儿也没看见呢他就跑掉了。第三年春天,我母亲去赶集,在一家裁缝店扯料子,在她跟老板说价钱的时候,父亲在柜台上丢了两块钱,妈妈不知道谁放的,也没动,直到转身走的时候,看见父亲在门口,她才明白过来。春去秋来,三年过去了,在雪花飘飘的十一月,他们要结婚了。农村有个习俗,结婚前得双方去给新娘子买衣服。那天,从小一直由妈妈看着的小舅也吵着要跟着去集上。外婆说多去一个人要多掏一个人的饭钱,爷爷不在了,奶奶头前儿没个人,经济困难,就不给添麻烦了。所以,就没带小舅。那天他们给妈妈买了一件枚红色的绸缎棉衣,两双布鞋,两套衣服。那时候结婚,女方都会要一双皮鞋,母亲不例外的也跟外公提了这个要求。可是外公不同意,他说:“那母子家里啥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怎么忍心添这个负担。”母亲虽有些不情愿但也只好作罢。
母亲的彩礼外婆家要了一百八十块钱,奶奶给送来了二百块。陪嫁是那时候特别流行的老北京柜一个,一条床单,一床被子。奶奶和外婆约定,等三舅大一点了就把小姑许给他,到时候也是一样的彩礼和陪嫁。
一辆手扶拖拉机接着母亲,拉着陪嫁的柜子,就这样他们走进了彼此的余生里,开始了共度苦辣酸甜的岁月。
挖柴拾牛粪,是那个年代农村做饭烧炕取暖必不可少的活计,可是艰苦年代,人穷的时候山头也是光秃秃的,一副要和村里人同甘共苦的样子。母亲在外婆家没干过山里的活,嫁到奶奶家每天要跟妯娌们去挖柴,别人的框都满了,背篓未满的她忧心忡忡不知所措,每次都是大家帮她装满才回家。
本文标题:我的父亲母亲把爱融进了无言的岁月里
- 相关推荐
【我的父亲母亲把爱融进了无言的岁月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