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什么是“界豆”,还得从原产地说起。
我的故乡在武汉市江夏区的东部,那里有个名为五里界的小镇,北接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南连梁子湖。因古时地处上恩里、夹山里、来苏里、龙泉里、黄鹤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交界处,故而得名。早在一千多年前,那里出产一种黄豆,色泽金黄,颗粒圆润,豆味浓香。特有的微酸性土壤和湖区小气候生长环境,使得其有益于人体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而驰名中外。黄豆因地而名为“界豆”。 记得小时候,清明过后,生产队的麦子抽穗时,村里的妇女便抢在晴天里去麦地里套种界豆。她们用箩筐挑着界豆种子,身上围着缝有一个大口袋的粗布围腰,拿着木把铁铲子去播种。
播种时,三五人一组,在麦地里排成一行,围腰里装满界豆种子,左手从围腰口袋里抓出一把,右手拿铲子,弯着腰,在麦子与麦子行距之间,右手用铲子把地戳出一个小坑,左手的食指与中指之间快速地漏出4至5颗种子到坑里,铲子顺手把小坑边的土抹平,盖住界豆种子。她们迈着退步,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至麦地全部播种完。
播种五天左右,豆芽破土而出。待到麦子成熟收割后,父老乡亲开始锄掉麦秆桩,给界豆苗松土、除草和施肥。此时,界豆苗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生长速度加快,一天一个样。
五月底,界豆长势喜人,界豆地一片碧绿,此时界豆开始开花。微风轻拂时,界豆所开的蝶形花时隐时现,十分迷人,有白的、紫的、粉的。一朵朵小蝶花藏在绿叶间,像情犊初开的少女,显得是那么的羞涩,蝴蝶蜜蜂也只能深入叶子间的闺房偷偷与之亲吻。
七月初,界豆成熟,父老乡亲抢在晴天里收割。被收割的界豆挑到村头的稻场上晒干后,用连栈拍打,一粒粒界豆便从壳里蹦出来。用铁叉叉去梗子,再用竹扫把将界豆扫在一堆,继而用木锹铲起扬在空中,经风一吹,黄橙橙的豆子便分离出来,堆积在风的上头。经过两天晾晒,豆子便可以囤仓。村里除了一部分上交国家外,剩下的分给每家每户,每家可分数十斤。
那个年代,界豆被家家户户当宝贝。农忙的时候能炒一点解馋,其余的都派上了盖新房、办喜事、逢年过节等用场。我家劳动力少,所以豆子分的也少,每当分回来,母亲十分珍惜,她会把紧巴巴的界豆打理得井井有条。
每年的七月下旬,是双抢农忙的季节。天气炎热,母亲总是煮一锅稀饭,再炒一点我们最喜欢吃的界豆。炒界豆是不用放油的,豆子在炒的过程中会慢慢冒出油来。母亲用文火炒,炒的金黄时,浓浓的豆香味扑鼻,撒上一些盐起锅即成。豆子香酥可口。吃完饭,剩下的分给我们揣在衣兜里慢慢吃,那幸福感无以言表。
每年每家每户都做界豆酱,但我最爱吃的还是母亲做的豆酱。每年秋天的朗日,母亲做豆酱。当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量具是 “升子”,母亲每次用两升豆子做豆酱。母亲做事很精细,记得她总是先用碗从坛子里把豆子搲出来,升子直立在小簸箕中,把豆子慢慢倒入升子里量,量好后再倒入簸箕里。豆子难免夹杂一些小石子,母亲分离这些小石子的办法很简单。只需把簸箕顺时针转动十余下,双手轻轻地把上层的豆子捧到脸盆里,如此反复好几次,剩下的便是小石子了。最后把腐烂变质的剔除,放入盆内洗净浸泡一天。次日将泡好的豆子煮烂沥干,裹上适量面粉,摊在簸箕里,盖上专用的“被子”。发酵三五天后,豆子表面长满白毛,拿到太阳下晒上两三天,用凉开水加盐拌和装入密封的坛子中,放在太阳下面晒上数十天,又鲜又香的豆酱就做成了。
本文标题:难忘故乡“界豆”
- 相关推荐
【难忘故乡“界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