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正是红蓼盛放季节,整个小澴河溪岸一片绯红,绵延数里,令人目眩。如今冬至已过,那片如火如霞的红蓼,只怕早在冬至前后的一次次霜降、寒潮、冷雨中枯萎凋谢,与溪岸的杂草融为一体了。
七月中旬,我们也去过一次,那时的荷塘里,荷花亭亭玉立,荷叶团团铺满塘。金神村的美女黄书记介绍说,种植莲蓬是村里的精准扶贫项目之一,一来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基础,二来采摘、销售的莲蓬可为村集体和脱贫户增收,有“在千年殷商遗址上绽放的‘致富莲’”这样的宣传报道加持,想必今年的莲蓬也卖了个好价钱。路的左边是大片的稻田,等待收割的晚稻,俯首低垂着稻穗,似乎在致以地母虔诚的谢意,春华秋实,颗粒归仓,这稻田里每一株稻穗的梦想终将成真吧。
那个时候,尤其是天气阴沉、秋雨欲来的下午,静寂的村庄里,会有什么惊喜等着我们呢!开车经过金神村委会门前,远远看见村委会的大门开着。
这些年,基层工作不轻松,精准扶贫、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文明村镇创建,周末加班成了常有的事。上次来时也是周末,几名村干部在照常上班。
我们将车停在村西头的枫杨树旁,步行到小澴河的左岸。发源于牛迹山的小澴河如游龙般九曲回旋,从我们的面前蜿蜒向南流淌,左岸的狗尾巴草,商陆、鬼针草、苍耳已悉数枯黄衰败;河对岸,却是一片葳蕤葱茏。一河分两岸,就像是两个性情,性别迥异的人。
只见对岸澴溪边,千千万万、数也数不清、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红蓼,连成了灿若云霞的红,自在而又内敛的红,如同熹光映入了眼帘,惊艳视觉神经,整个人不由得为之一振!
《楚辞芳草谱》中说:“蓼,生水泽。”儿时家乡的田野,在水塘沟渠、田埂溪涧,随处可见一株株、一簇簇的红蓼寂寞绽放的身影,细碎的花朵能从盛夏一直开到深秋。记忆中,大人们通常称之它为“辣蒿子”。
晴朗的夏夜,母亲会将晒干的“辣蒿”点燃,袅袅升起的缕缕青烟中,果真有一股辛辣的气味,能驱散夜空中成嗡嗡作响的蚊子。不止是驱蚊,红蓼还是制作酒曲的重要原料。
孝感是麻糖米酒之乡,每到年关,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酒曲是米酒的灵魂所在,酒曲的的好坏与米酒的口感有很直接的关系。印象中,会用红蓼花等原料制作传统酒曲的人,全村没几个,而隔壁的堂奶奶却是此间高手。爷爷有兄弟三个,在孝感方言里,排行首位的,我们孙子辈的习惯称呼为“大爹爹”“大婆婆”(堂奶奶)。
堂奶奶个子瘦小、白净,灶上的茶饭做得好,擀面做粑堪称一流,用古法做的酒曲更是让人啧啧称赞,学不来。每年7、8月份,堂奶奶会将采来的半开红蓼花洗净晾干,抽取茎秆,与芝麻花、泡好的糯米、陈曲等一起捣乱揉碎,再搓成一个个荸荠大小的圆球,放在竹匾筛子里,任其发酵,晒干。
记忆中,好脾气的堂奶奶和性情温和的伯母一辈子没红过脸、吵过架。如果活到现在,估计参加区级、市级哪怕省级的“好婆婆孝媳妇”评选也是够资格的。堂奶奶八岁即到高家当童养媳,晚年儿孙同堂,85岁那年冬天寿终正寝,如愿以偿的“熬成了一把腊骨头”。乡邻们都说堂奶奶这一生“修得好有福气”。可是在晚年,堂姐的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也令堂奶奶多次坐在大门口,数数落落地哭着要“早点过去那边,阎王不该带走堂姐”,伤心了好长时间。
本文标题:澴溪红蓼记与溪岸的杂草融为一体了
- 相关推荐
【澴溪红蓼记与溪岸的杂草融为一体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