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台渡口和别处的渡口不一样,别处的渡口都是用船桨或者用机械来开船,而杨台渡口是用一根铁丝连接两岸,两岸用两个木桩固定,老艄公杨文和就手拉着这根铁丝把人们来回的送到对岸去。他就这样风里雨里为人们默默地奉献了他的一生。
那时候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不给过河的钱的,每年的午季小麦打下来,杨文和就拉着辆架子车挨家挨户地收粮食,当作过河的费用。大家也都没有计较那么多,敞开粮仓随便他装,可杨文和有讲究,不管你家人多少,只装一瓢。大家都说:“一年到头的辛苦,那么一点粮食算啥!你多装一瓢咋啦!”可杨文和硬是不肯,他说:“这是一笔良心账,有的人过河多,有的人过河少,我是靠着大家的帮衬过生活的,哪能没个规矩呢!”
过河最怕每年的汛期,济河的水特别大,拉船的铁丝经常被淹在水里,拉人过河就很危险,杨文和就会不时地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不要乱动!”过一趟河,杨文和的脸上都是汗水,可他从不多说什么,到岸后,就用河水洗把脸接着下一趟。
冬天河水倒是少,可天寒地冻的,河水容易结冰,杨文和就用铁锹把冰打烂才可以拉人们过河。最可恨的是,有的人晚上从北岸去南岸的时候不叫杨文和拉船,自己把船拉到南岸去了,船停在了南岸,北岸的人想过河,只能等到南岸的人过来才可以过河了。
有一年冬天,我大伯得了肠胃炎,必须去口孜医院治疗,可船被人拉到了对岸,这可咋整?我爸爸看着不停呻吟的大伯,急得团团转,可那么冷的天,谁会在夜里从南岸过来啊!正在这当口,“扑腾”一声,一个黑影跳进河里向对岸游去!等到那个人把船拉到北岸,大家才看清楚是杨文和!我们一家子都赶忙道谢,可杨文和强忍着寒冷说:“人命关天!救人要紧!”之后,我爸爸写了一封感谢信贴在河岸的大树上,表示感谢。
九八年发大水,眼看就要到嘴的麦子被洪水淹没了,杨文和就摆着船带着乡亲们去田里割麦头。在老艄公和大家的努力下,总算保住了口粮,让大家度过了灾荒。
济河的水涨了落,落了又涨,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老艄公杨文和的背坨了,再没有了昔日的硬朗。随着年轻人的外出,他的儿子们再不想以渡口为营生了。杨文和的脸上愁云惨淡,担心有一天自己摆不动船了,这南来北往的人们怎么办呀!于是他开始到水利局找领导,申请在这里修一座桥,这样既方便了人们,也解决了没人摆渡的问题。
一次不行再去一次!经过他无数次的走动,水利局的领导终于被老艄公的诚心打动,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横跨南北的一座济河大桥建成了,人们过河再也不用坐船了!老艄公杨文和也在那一年离开了人世。
家乡的渡口从此成了人们的记忆,一种怀念——还有那位老艄公……审阅:谢强
简评:作者用朴实的文笔,追忆了老艄公杨文和的事迹,平凡中透着伟大,点滴处彰显人间大爱,令人感动。
本文标题:故乡的渡口一种怀念——还有那位老艄公……
- 相关推荐
【故乡的渡口一种怀念——还有那位老艄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