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那时的月亮

2023-08-30 14:48:07

想念那时的月亮

又是中秋节,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月亮是中国中秋文化的符号,过中秋自然离不开望月。每逢中秋不管有多么忙,我总会抬头仰望星空,有月亮的晚上,我会满心欢喜;十五望月月不见的晚上,我会怅然若失。前天,北京天文馆天文专家说:“今年中秋月近十年来最亮。”带着期待的心情,早早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盼月升起,月亮在众人欢庆十五的炮声中终于出现了,静静地望着明月,但自己的心情却如同身边钢筋水泥一样显得僵硬灰白,儿时的明月哪去了? 曾记得儿时望月的情景,那时偏僻故乡的乡村是没有电的,十五这一晚上,村里好多的小孩每人怀揣着一个月饼打闹着,嬉戏着,直到天上的月亮出现。当一个最先发现月亮的同伴喊着“快看,月亮出来了”,我们才停止追逐。每个人聚精会神看着那一轮明月,并且七嘴八舌的说个不停,有的说看见玉兔,有的说看见桂树……那一刻,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在孩子的头脑里,神话传说就是现实。于是,天真的头脑真的认为嫦娥就是比同村最美的女人还美许多倍的的女人,甚至想到射下九个太阳后羿与美貌非凡的嫦娥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想到天河里的天蓬元帅猪八戒酒醉调戏嫦娥的丑态……后来,在大人们的吆喝声中,我们各自回家。此时,家里等人都到齐了,把西瓜、月饼、苹果整好一盘去供奉月亮,这一神圣庄重的仪式又增添了许多梦幻般的想象,
而今,当我一步步走出乡村,走近城镇,发现月亮虽然还是那个月亮,但在周围都是灯光的钢筋水泥世间里,望月的夜没了。曾经作为十五晚上的主角——月亮却成了城市的点缀。于此,我心存悲哀,悲哀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丧失了赏月的空间;悲哀社会的进步让我们难以停下忙碌的脚步;悲哀一个个神话的求证让我们没有了最美的想象;悲哀信息时代通讯的发达让我们难以沉淀自己的感情。现在,许多人都慨叹古人对于月亮这一词汇的敏感,的确,在一个不发达的农耕社会,古人笔下月亮成为一个包括相思在内的多重情感的意象,被赋予了万种情怀:思妇对月牵挂丈夫,写下了“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写下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孤独者视月为朋友,写下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对月写意与释理的诗句,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寄寓着生命有限而自然永恒深邃的思考,让人遐想无限、慨叹不已。
美丽的情怀留下美丽的诗篇,今天当客观的月亮远去的时候,我只希望每个人能把它留在梦中。更希望每个人心里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的月亮——一个看守心灵的月亮。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想念那时的月亮

  • 相关推荐

【想念那时的月亮】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