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生活其实不很富足,靠天吃饭,所有的吃穿都要在土里刨,庄稼人的辛苦与朴素写在黄土地上,印在山峁峁间,刻进眉头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但那个时候,每一件事都很有仪式感,该怎么做一个程序都不少,用最简单的物质传达着最质朴的真诚与真情。
离开故乡后,我们举家迁往城镇,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但后来的中秋节却鲜有故乡中秋节的味道了。再到后来,在外求学,中秋节连家都不回了,更是对中秋的仪式感淡化了许多,甚至连月饼都不曾吃一个。在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的那几年里,中秋节成了一个符号。工作、成家后,中秋节也只是一个一家在一起人吃一顿饭的日子,饭后该干嘛干嘛。现在的生活是啥也不缺,又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我们这一代90后应该是处在这样新旧交替的一个档口的,就是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在记忆中还有过这些美好习俗体验的年轻人,真的很庆幸。这短短的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浪潮一次又一次的发展与革新中改变着生命轨迹,在寻找中丢失,在奔涌里翻腾,在时代的浪花中去定义自己,定义生命,找寻过往,整理思想。
如今,爷爷已经87岁了,他每天会拄着拐杖坐在曾经用来亲手填满中秋果盘的枣树下晒太阳,但他再也不会去倒扣着那两只铁皮桶摆满月饼和瓜果喊我们“献月儿爷爷”了,他也不会再给我们讲那么多有趣的天方夜谭了。但,那又怎么样呢?因为,我会摆好月饼和瓜果,搀扶着爷爷坐在院子里,望着夜空给他讲我们的神舟十二号、空间站、天河核心舱、墨子号、天问一号的故事,给他讲真正的关于月亮的故事。
本文标题:爷爷,故乡,中秋与月
- 相关推荐
【爷爷,故乡,中秋与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