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八十而耄耋。
四川老年大学周一至周五,每天在不同时间段,都有一批又一批精神矍铄、着装时髦的老人,来到学校上课。他们神采奕奕、摩肩接踵登上电梯,在不同的楼层停留,走出电梯。走进不同的教室。在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排排书桌坐椅,干净整洁,整齐划一。黑板上的教学投影屏幕和悬挂在每间教室里中间的几台彩色教学大电视,随处可见。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夺人眼目、心旷神怡。楼上楼下各个教室走上一圈,课堂上,有唱歌的、跳舞的、学表演的、弹古筝的、打太极拳的、练习书法的、绘画的、时装走秀的,还有讲学中国通史的、外国文学赏析的……,教学门类,目不暇接,应有尽有。只见这些课堂上的老年学员们,一个个面带笑容,阳光、向上、健康、快乐。
有好动的,也有好静的。无论是喜欢“动”,还是喜欢“静”,他们上课时,精神饱满,十分专注。
在这些年龄结构参差不齐的老年学员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哪些上岁数的耄耋老人。他们走路的姿态虽然有些蹒跚,但是他们渴求学习的信心却是满满。活到老,学到老,在他们的身上有热有光。青葱岁月,虽然离他们远去,但是他们不言老。时时洋溢着青春的火焰,热情奔放,笑容满面,活泼开朗,怀揣对老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活得有滋有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对他们精神风貌最真实的写照。
散文写作班学员王忠莲老人,今年已经85岁了,仍然初心不减,梦笔生花。为了圆梦,她报名参加了散文写作班学习。而且学习很好,很努力。学习走心,孜孜不倦。殊不知,王忠莲老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供养她像富人家的学龄儿童一样,适龄上学。幼小的心灵,对求学的渴望难以泯灭。等啊,盼啊,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王忠莲终于跨入学堂。令人遗憾的是,仅读了两年初小,便因家境窘迫,好心人的支助链断裂,辍学了。解放后,她信心满满又重新回到学校念书,并且跨级完成了初中学业。后又考入中专卫校读书。参加工作以后,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和专业技能,1960年进入四川医院学习,接受了高等教育。毕业后,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 生。王忠莲老人一生从医,治病救人,回报社会,工作兢兢业业,是一名好大夫。退休以后,老人笔耕不辍。又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她与我在诗词楹联班、古典诗词班、散文写作班,三度同窗。王忠莲老人,耳朵听力差,带着助听器,坐在第一排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学习效果不逊色正常听力人。
黄清波老人,今年也80多岁了。一生经历很丰富。虽然是上海人,却长期在四川、青海许多地方都工作生活过。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和人生历练。饱经沧桑的脸庞,记录着岁月的冲洗。额前一排排深深的皱纹,镌刻着历经人生风雨的烙印与年轮。他喜欢古诗,与我在古典诗词班,诗词楹联班、散文写作班,先后四度同窗。黄老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观察人总是笑眯眯的,笑容可掬。同学们喜欢看黄清波老人写的文章,喜欢听黄清波老人讲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黄清波老人更喜欢在老年大学里学习。
童华容老人,今年也80多岁。不知何因,老人双目失明。但她十分酷爱学习。特别喜欢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为了学习,在童华容老人身上流传着韦编三绝、下帷读书的许多故事。灯窗十载、清贫自守、瞽旷之耳、摘埴索涂。由于双目失明,她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次上课,她都由老伴搀扶着来到教室。课余写诗、写文章,她口述由老伴作记录。生命在继续,学习不歇步,像蜡烛一样燃烧。可敬、可佩。迄今,她已经在四川老年大学上课多年。学习十分刻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的诗词作品和文章,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多次被校刊征用。她的事迹被挖掘,先后被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记者专访,并制作成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社会声誉极佳。她与我在诗词楹联班、古典诗词班,前后三度同窗。
本文标题:同窗时时洋溢着青春的火焰
- 相关推荐
【同窗时时洋溢着青春的火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