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行为吗
当人们询问他人态度时,他们多会谈及对某人或某事有关的信念和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倾向,因此,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态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世界。当我们必须对一些事情做出快速反应时,我们对其的感知方式可以指导我们的反应方式。比如,如果某个人认为某个种族是懒惰、好斗的,那么他可能会不喜欢这个种族的人并且因而产生歧视。你可以按照组成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的打头字母“ABC”来记忆它们:感觉(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想法)。
那内在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并在什么条件下,会影响我们的外在行为呢?
“
小A是个年轻漂亮的职场新人,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进入了一家待遇很好的大公司,前途不可限量。最近她遇到了让她很头痛的问题,来自于总是对她“过多关心”的上司,没事有意无意的关心她有没有男朋友,要么就是借口工作上的事和小A单独相处,说一些极其“油腻”的话。小A心里对这个发际线快退到头顶的猥琐上司恶心透了,但是迫于无奈,又要对他笑脸相迎,甚至还要适时的对他夸赞一下。小A甚至对自己这样的行为都开始产生了厌恶,明明心里对他讨厌的要死,还要做出恭维他的行为,不禁在心里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对吗?”
”
最初,对态度的研究就是为了与预测人们的行为,但在最开始的研究中间,利昂&1费斯汀格认为,没有证据显示态度会导致行为的变化。他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是另一种关系: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马,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马车。就像罗伯特&1埃布尔森认为的,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1威克的研究对态度可能具有的作用进一步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综述研究,他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 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例子最突出的就是“道德伪善”。
本文标题: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 相关推荐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