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堰三月菜花香

2023-08-31 10:02:28

凤堰三月菜花香

因为梦想,所以选择远方
阳春三月,去漩涡镇赏凤堰古梯田、拍油菜花是每个摄影人的梦想。尽管我已去过一次,但在“又逢凤堰菜花黄”的季节,我还是按捺不住对金灿灿油菜花的向往。2019年3月23日,披晨风、踏晓月,47名省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分乘两辆中巴,沿着高速公路一路穿山越岭向漩涡镇进发。
穿山洞,跨沟壑,越秦岭,窗外,山川秀丽,郁郁葱葱,片片油菜花从眼前掠过,茶园里闪烁着姑娘们忙碌的身影,车移景新,如履画廊,风景岭南独好!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中午,终于来到位于安康汉阴漩涡镇半山腰的“老君关”农家乐。房子是新盖的二层楼,白墙红顶,绿帘映窗,彩旗飘飞,楼顶的太阳能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一树盛开的桃花以娇艳动人的风姿欢迎我们这些风尘仆仆的古城客人。
听安康摄影同行说,凤堰古梯田位于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简称“凤堰古梯田”,共约1.2万余亩,绵延数十公里分布在约600米的海拔间。
站在院边向下俯视,远山如黛,阡陌纵横,绿树葱茏,油菜梯田纷繁交错,水田似明镜般依次排列,部分凤江梯田可览,青瓦覆顶的冯家堡子依稀可见......我不失时机,拍了一张又一张,只恨镜头太短,难如心愿。来时听说该农家乐饭菜好吃,本没在意,谁知菜一端上,大伙便风扫残云般一扫而光,一桌十个菜、一盘饼、一盘馍、三盆米饭似乎还没填饱肚子!真不知是饭菜太过好吃,还是大伙饥饿已极?也许兼而有之吧!
饭罢,部分人便到山下的”冯家堡子农家乐”去住,我也随之。放下行李,不敢懈怠,将周围目所能及的远远近近的油菜花尽收镜中,然后去参观冯家堡子。
------
冯家堡子位于东河村,占地30多亩,是漩涡镇的名门大户。上次来曾参观过,但走马观花,印象不深,唯一记得的是石头垒就的城墙,曾登上城墙极目花海。这次细看,感觉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基本相同。
这是一座兼居住、防御于一体的民居,由城墙和住所两部分组成。城墙高10米,厚3至4米,曾四面各有城门,上设炮楼,内侧有内城墙,城门下有相互贯通的暗道。堡内有房60多间,可容纳200多人居住。正房沿东西轴线依次展开,前、中、后院皆为四合院落,既各自独立,又珠联璧合。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土木结构,梁搭墙及抬梁穿斗构架,悬山顶,合瓦覆顶,是秦巴山地民居之经典。对那个“齿德双高”的大牌匾我则用心地拍了照,因为在来的路上,大家曾对这个“齿”字的含义进行过探讨,认为“齿德双高”即寿长德高。
在这里有幸看到冯氏家族移民迁徒的历史,于是细细参观。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年,地处西北西南的陕南、四川一带,因战争而造成饿殍四野、渺无人烟。为稳固政权、安抚民心,挽救其锐减的人口和荒芜的良田,大力推行“移民垦荒”政策。两湖、两广、安徽、福建等地庶民在政府强权加激励政策驱动下,纷纷向陕南、四川迁徙,形成历史上“明清川陕移民潮”。
祖籍湖北孝感市麻城县高杆堰乡的冯氏一族,就是于明朝中后期随移民潮移居到陕西长安县冯家庄的。到明末,先祖冯开基为避长安战乱,又迁居紫阳县五郎坪。经数代后传至冯承先。冯有儿五个,因三子冯景昌在战乱中英年早逝,其遗孀韓氏走投无路下,带三个儿子逃荒到漩涡镇东河村落脚。他们凭勤劳的双手、过人的才干使家道日渐中兴。其三子冯新敬之长子冯有泰因持家有方、胆识过人在家族中崭露头角。乾隆三十四年他投资黄金千两修建宅院,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建成,历时24年。目前供游人参观游览。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凤堰三月菜花香

  • 相关推荐

【凤堰三月菜花香】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