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想起儿时的年,那藏在岁月深处的满满的幸福,仿佛就在昨天。其中腊八扎花,卷鞭炮做礼花,初一拜年的情景是最让人难忘的。
儿时的年是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月初的天气,正是三九天里最冷的时节,却冻不住我们一帮七八岁孩子的激情。
每年的腊月初七,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北风呼啸,我们都要到村西边大堤上寻找刺长的最长的洋槐树枝,并砍断拉回家,为腊八扎花作准备。为此常常有扎破手或者是划破脸的事,我们都毫不在意,回到家里便把积赞了一冬的香烟外盒拿出来,用剪刀剪成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然后把形态各异的几张纸片串在洋槐刺上,再把高粱秸剪成一厘米长的小段插入扎了花的槐刺顶部,防止纸花被风吹落。花扎好了,手也往往被冻僵了,但是看着那五颜六色的“花”,心中满是欢喜。
扎好的花要插在粪坑里,预示着棉花种在沃土里,等到腊八那天,要把头天所扎的花全部打落,听老人说花扎的越多,来年棉花长的花桃就越多,腊八那天把“花”打落,预示着棉花丰收。现在看来这正是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
腊八离除夕还有一段时间,这时我们这些孩子便忙着到各家的墙壁上去刮硝,为除夕晚上的礼花和鞭炮准备材料。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二十八家家要炖肉、炸酥肉。这几天大人们是不许我们小孩子串门的,即使不能串门,我们也不闲着,于是一帮孩子就躲在奶奶家的门楼下面,制作炮和礼花。这活大多是男孩子完成的,女孩子往往只打打下手。比如帮着卷炮筒,安炮捻或者把做完的炮辫成辫子。做得饿了就各自跑回家中拿一个馒头,一边吃一边用衣袖擦流出来的鼻涕,眼睛还紧盯着未完工的炮,那份专注俨然一个个科学家的模样。
除夕晚上我们会点燃自己制作的鞭炮,享受那份噼里啪啦的爆响,欣赏自己做的礼花从砖头花筒里喷射出来金黄的火花,心中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天天盼望的大年初一终于来到了,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穿上等了一年的新衣服,跟在父母身后,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开始我们会担心把新衣服弄脏了,而不愿意跪地磕头,但当收到至亲长辈给的一毛两毛的压岁钱时,又会把弄脏新衣服的烦恼忘的一干二净。
------
天渐渐亮了,大拜年活动也结束了,大人小孩都来到大街上互相问好,说说笑笑。有才艺的人,自发的搞一个联欢会,吹拉弹唱的轮流登场,演员、观众的身份自由切换,没有才艺高低之分,没有地位高下之别。只有热闹,只有联欢,只有说笑,那场面现在回忆起来,还会叫人激动万分,流连忘返。
过了初一就要盼正月十五了。元宵节过完,年正式结束,于是我们又在盼望中等待下一个年的到来。
这藏在岁月深处的年,犹如陈年佳酿,随着四季轮回,岁月更迭,愈发醇厚幽香,它滋润着我们日渐苍老的灵魂,也温暖着我们匆忙追求幸福的当下。
------
------
------
作者简介:
张响玲,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喜爱读书。平平凡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本文标题:岁月深处的年
- 相关推荐
【岁月深处的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