薹下的韭;
新娶的媳妇,
黄瓜妞! 是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口中的“四大嫩”。然而记忆中的微山湖上的“崴藕”,却是在开春之后;而不是凑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 花下的”时候“崴藕”,只图赶嫩。
开春之后,平静了一冬的微山湖再不是“静悄悄”的微山湖,而是陡然间热闹起来;“赶湖的”人来了,那是微山湖畔十里八里的老“崴藕”人。他们抗了“藕撅”,腰里束了包袱皮儿,包袱皮里束进了煎饼、老咸菜;腰里掖了四两半斤的扁瓶“二锅头”,水是不要带的。那时候的微山湖天也蓝,水也蓝,牛脚汪里的水都是可以直接入口的。这些人一入微山湖就要袜子、鞋脱了,全束在腰里;下了水,一直要蹚进大腿根深的湖水里,看到莲莛了,选准了上好的“藕地”了,才会停下来。这些人是正宗的“崴藕”人,年龄大多在三四十岁。
为 什么这些人称之为“崴藕”,而不叫“扒藕”?因为他们整个“扒藕”的过程,都是全靠了用脚去“崴”完成的;一个“崴”子,就专门指的是用脚,用脚指头。用脚顺着莲莛“摸”下去,“摸”到藕了,再用脚指头“拱”,直等用脚指头顺着藕的生长走向“拱”的差不多了,才借助“藕撅”把藕“别”上来。所谓“藕撅”,用枣木做的为最,一米五长,上园下扁,光滑可鉴。
“崴藕”的过程,老“崴藕”人,那是手到擒来的;“藕撅”,只是个“抓手”。先是选准“藕地”--莲莛疏密有致,莲莛粗壮者为最。慢慢把藕上半身全“拱”好了,“崴”好了,再用“藕撅”一别,一根完完整整的“全藕”就会漂上来。麻利的老“崴藕”人一两个小时就能“崴”出上百斤;中间,冷了抿几口酒,来半个煎饼,再崴一阵,日头一歪,就上岸。打了捆,捧两捧湖水喝了,穿鞋走人。
等到“崴藕”的人收拾好了,用“藕撅”把分成两捆的藕,挑到运河大堤上,第二批“挖藕人”,才赶会似的用铁锨“撅”了干粮、棉袄赶过来,那才是人们认识中的传统“扒藕”人。这种人被宋家闸人称之为“旱鸭子”,不用说都是二十里开外的“赶湖人”;有的甚至从东山里来。他们用铁锨直接挖,也就是“扒”。
微山湖日出斗金嘛!
冻闲人,饿懒人,只要你愿意出力,微山湖有的是馈赠。“有本事”的(当然指“崴藕”人),挖全藕,有梗有芽,拿到集上,能卖上好价钱。没本事的,只能在退了水的干地上“扒”,“扒”出来一节一节的“散藕”。当然也能卖钱,但是品相不好。
正宗宋家闸人,“扒藕”“赶湖”的是不多的;因为上辈人大多是在宋家大闸上有买卖,有生意。只有后来靠了亲戚、朋友在宋家闸落户的,才去水里捞食,捞鱼摸虾讨生活。比如闸东头周家“二百多”,那才是我们那一带有名的“崴藕人”。
本文标题:崴藕--记忆微山湖
- 相关推荐
【崴藕--记忆微山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