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没有见过她,或者看过她的照片只是忘了,却很
喜欢她的书《看见》。
这能算是喜欢吗?或许会有人这样想,喜欢一本书,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作者,接下来就会千方百计地搜寻她的信息吧。
不过,有一种喜欢,淡淡地,就像是一滴水滴入大海,茫茫之中不可分辨,但却共同呼吸着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就连心跳的节奏也是相同的。 我大概便是这样喜欢着她。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不认识柴静,不了解她是什么样的人,然而书里的柴静,她的
生活方式,都让人向往,最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本书让我一直陷入沉睡的脑袋瓜伸了个懒腰,然后它终于睁开了
眼睛,虽然可能因为我近视太深而看不清。
最近迷上了回忆录一样的文章,因为我觉得每
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梦幻。因为在回忆中,你会自动忽略那些不好的小细节,留下地仿佛都是幸福美满,这不就是童话吗?当然,当你回忆痛苦的事情时,自然而然读者也会心中一紧,一想到这是真实的事情,心中不免唏嘘叹息。那么,这便是打动了他的心。
《看见》打动了我心的地方便是那些事件背后对人性深度地探索,虽然里面更多地是她对自己职业的思索,我一句都没有读懂。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应当是和她的经历有关,所以经历过生死的人,很多时候会让你觉得深不可测。
这本书,是上一年大约十一月的时候下载的,然而到现在仍然没有看完,看书的速度可以很快,但是读懂一本书却很难。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硬着头皮在看,因为里面柴静对职业的思考时是我们这些非记者行业的人很难理解的。我看的大多是一些案例和她的感受。
《看见》这本书到现在为止教会我的是一个人的理念是被生活打碎之后再重组,也即意味着生活的变幻需要的是灵活面对。现在你认为以及坚持的完美处事方式,到下一次可能就会被推翻,再到下一次时或许又被应用,仿佛是被生活耍了,扰了一大圈,发现又回到了原点,当发现的时候,估计抱头痛哭都不足以表达你的无奈。
为什么呢?我所能想到的便是心境不同,或许你没有发现,你一直在改变,你静止不变的思维跟不上你变动不止的内在,这时不妨糊涂一点,这样便能免去一点痛苦。
所以,卢安克面对那些
孩子,对他们的爱,便是随他们去,不要讲道理,因为语音都是空的。慢慢地,他们会感受到,等有感觉时,时间已经让他们接受了,痛苦就会减少许多。当然,这只是他的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比如我,我更愿意直面面对,咬着牙握着拳头抗着,抗不过去或许会逃,或许再也站不起来。
看吧,其实我还是这么极端,伤口愈合了伤疤还在,只有时间足够长,或者再砍一道更深的伤口,才能完全掩盖。 总有一段时光,你心里痒痒的不行,想要发那么一点唠叨或者嗦几句。脑中一闪而过的精光,也只是存活这么短,不足以记得,却能好好地体验一下。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看见》之后
【《看见》之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