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爱情表达含蓄而不简约

2023-05-08 15:54:57

古人的爱情表达含蓄而不简约

2023

da mei ke xue

导 语

除了贴身又能体现审美情趣的首饰适合作为礼物以外,有美好寓意的物品也常常是古人定情信物的上上之选。

同心结——心心复心心,

结爱务在深

中国结作为传统的装饰物,无论是在过年的家中,还是逢节庆的大街上,都经常见到。“结”在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物件中地位突出,同心结作为爱情的暗喻也是由来已久。古书《谢氏诗源》里面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姓姜的女子和邻居文胄两情相悦,文胄送了她一枚百炼水晶针,姜氏收到礼物后,开箱取线,这个线还不是一般的线,叫作连理线,就用文胄送她的针,织了一个同心结作为回礼。

由于材质的原因,同心结作为独立的物品难以保存久远,但是我们却经常可以见到同心结作为装饰图案刻在其他文物上得以保存下来。

比如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于何家村的这个金梳背,顶端就装饰着很多用金丝扭成的小同心结,这些同心结沿着梳背脊部对折,贴服在梳背两侧。还有研究者复原了同心结的打法,可以看出,同心结编织技法并不复杂,打起来容易,寓意又好,可能也是同心结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金梳背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丝同心结编织方法示意图

来源:故宫博物院

同心锁用以寄情与同心结有异曲同工之意,比较来看,同心锁在当今用以表达情侣之间,爱情永固的场景更多。看看各大景点处,凡能挂同心锁处,都是“爱意沉沉”的样子就可见一斑了。从我国安徽的黄山到法国巴黎的爱情桥,可见,作为爱情信物,同心锁受到了古今中外情侣们的一致认可。

玉连环——美人书幅幅,

中有连环玉

玉连环以其奇巧的样式和美好的寓意自先秦时代开始,就成为爱情的象征物品之一,也理所当然成为恋人选择礼物的心头好。

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连环歌》,女子得到一件玉连环的礼物,原料珍贵,做工精美,所谓:“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在她看来,这已经是两心相悦,情意暗通的表示,正是:“恩在环中寻不绝”。可惜,最后结局不好,徒留下“旁人见环环可怜,不知中有长恨端”的感叹。虽然又是一个“多情女子负心汉”的爱情悲剧,但是玉连环表情达意,在我国古代作为爱情信物的地位也是可见一斑。

玉连环

来源:故宫博物院

我国自古尚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古人不仅喜欢佩戴玉制成的饰品,制作水准也很高。除了玉连环之外,玉如意、玉佩也都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定情信物。

清朝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玉如意,因形象好,寓意佳,帝王表达对妃子的宠爱时也经常赏赐玉如意。如果说价值不菲的玉如意是帝王将相家的标配,那么玉佩相对来说就易得许多,成为普通恋人之间作为礼物的更佳选择。《古诗笺》中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戴玉佩,缀罗缨,可以表示女子心有所属,即将婚配。

青玉凤蝠如意

来源:故宫博物院

白玉蟠龙环佩

来源:故宫博物院

香囊——红绶带,锦香囊。

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

香囊作为古代常见的装饰物,可以随身佩戴,也经常被挂在账内作为装饰。香囊内盛装香料,相比于其他常用的定情信物,除了视觉上的观赏性,还能提供嗅觉的愉悦,多了一层感官享受,因此也是备受欢迎,渊源已久。

屈原《九歌》中就已经提到“折芳馨兮遗所思”,给心上人送带着香味的花草,可以说是送香囊的前身了。

《红楼梦》中,林黛玉就亲手给贾宝玉做过香囊,还因为误会宝玉把她做的荷包送了人,生气起来,拿起剪刀就把还在做的香囊剪了,还不忘说着狠话:“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宝玉这边是早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足见黛玉在这香囊身上所倾注的心思。结果是宝玉从里层衣服上解下荷包,连忙赔不是,黛玉才视它如此珍重,是误会一场,一场风波得以平息,如果香囊没剪,想必也是这个层层保护的待遇吧。

说起香囊,除了我们一般想到的都是用布料为主做的,其实还有金属材质的。相传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曾秘密派人到马嵬坡,想把杨贵妃改葬,但挖开坟冢,发现杨贵妃肌肤已毁,但随葬的香囊却保存完好。这种香囊就是金属材质的,类似于同样在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个香囊可是代表陕西历史博物馆登上过《国家宝藏》节目的。

香囊的整体是镂空的圆球形,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这个香囊的神奇之处在于,内层球体可以自由转动,并且无论怎么旋转,香料都不会撒。这是因为香囊下部球体内,设有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内层机环内安放着半圆形金香盂。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使香盂可以始终保持重心向下,盛装在里面的香料自然就不会撒出来了,相当于用了陀螺仪的原理。古人设计,心思细巧,实在不得不令人叹服。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古人的爱情表达含蓄而不简约

  • 相关推荐

【古人的爱情表达含蓄而不简约】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