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年,读了不同的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每一天都在经历形形色色的事情,心态上也变了很多,好像是,对“不同”接受阈值变低了,对“标准”的质疑变多了。昨天看微博上一个博主讨论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就是想找一个懂礼貌,穿着干净,做事认真有担当点的正常人,这话很对,在当下这个世界里,无论男女,做个正常人,还能找到一个正常人做伴侣,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可是,道理是这个道理,这个标准也很正确,但是世界往往不会循着标准运转,人也总是令人失望。当我们困囿于对事事人人都评判正常不正常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一种不正常了。正不正常这件事,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在社会没办法把大家放在同一语境的时候,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本身就很没有礼貌。
你对村妇说,你要找一个有文化,爱干净,懂礼貌的男人,她肯定说,我需要一个会种地会开拖拉机的。况且,人性太复杂了,“标准”并不会告诉每个人真正想要什么,因为有一个残酷又遗憾的事实就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大家做出的选择,看似是大脑在智性指挥,其实是童年经历、情感模式、依恋模式甚至是荷尔蒙合力的结果,大脑也只是发出指令而已。
而且,在趋同的标准下,带来的对个体的严苛评判,也令人无比焦虑,没有谁能确信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合乎标准”。以女性为例,早早步入婚姻的,心里不免有遗憾,我的职业发展受限制怎么办;去工作的,要拼命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我就算是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你做家庭主妇,就好像是一个“不思进取”,没有生存能力的“废物”;你去工作,又是一个贬值掉价的“大龄剩女”。好像怎么选都不对,怎么选都需要面对质疑。
所以,“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挺可怕的概念,因为它代表着个体的模糊化和多样性的逐步缺失,趋同带来的安全感往往与遍寻自我不见的焦虑同时存在。在整齐划一的体系里,对个体的道德审查只会越来越严苛,应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逐渐忘记应该做个怎样的自己。我们就活在“不合标准”之中,慌张地、不假思索地拼命往前跑。去证明,你看,我的选择是对的。可是这种对错的意义在哪呢?
今年的妇女节,我有了新的愿望,不单是为妇女同志们,也为包括男同志在内的人类祈愿,希望大家都有过自己生活的自由,无需努力来向“标准”证明你有能力过你的生活,你就是你的生活。
本文标题:妇女节,一点漫谈
- 相关推荐
【妇女节,一点漫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