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们都觉得以后如再来潮州,一定要慢看、慢逛。在整理手机照片时,我想起有一位高中同学嫁到潮州。我在朋友圈里联系了她,她发了定位,廖书生说刚好是回去澄海的路上,也就40分钟的车程。我决定明天一早顺道去看看她。
说是顺道,其实也费了些时间。我们沿着路况不是很好的韩江护堤路走了好长时间,但一想到要去见自高中毕业后再也没见过的同学,内心激动又兴奋。找她家也不易,幸好遇到一个热心人,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转了好多圈,并帮我们四处打听才找到她家。一栋有前后院的三层自建楼房。干净整洁。 同学是不是记忆中的样子,我也不确定。在他乡异地相见,我们还是很高兴。在此之前彼此压根没想过会见面。我很佩服她嫁到这里来的胆量和勇气。虽说各地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方言各有不同,但我觉得要走进潮汕的家庭,还是颇需要些勇气。单不说那饮食习惯和风俗,与人交流就是一大困难。潮汕话是活到老学到老。
我一度怀疑她是被骗婚,一个县城姑娘为何嫁到离家十万八千里的乡村?直到看到她的丈夫。我觉得她是嫁给了爱情。到此生活二十多年,周围人不知道她名字有什么关系?与公婆没法交流又有什么关系?她有丈夫的理解和疼爱,有懂事孝顺的儿女。她觉得她够了。她和丈夫一定要留我们吃午饭,我们谢绝了。她一定要送我们出门。临上车时,她看到有一家在处理白色的小米(芡实),她让我们等等,连跑了几家买了好几包,让我们一定要带回去。
望着路口越来越小,她的身影,温暖又感动。
潮州的乡村城镇化了,上了乡道,远远看,每个村落规划得整齐划一。路旁有些农田,有三两人在田地里劳作。因走的乡道,还是多开了近一个小时。过了外砂入城,我就开始熟悉起来。
澄海现由原县级建制划入汕头市成为了区。近两年因文明城市的创建,整个区清爽了很多。楼虽然还是那些楼,路还是那些路,但曾经向外伸展,占据半个马路店家自行搭建的遮风遮阳的架子被拆了;摆在路中间的小商贩们也撤到人行道上;新城区的十字路口安装了红绿灯;以前随意堆放在街道旁的垃圾也进了垃圾桶。
但感觉又有些不同,人明显没有以前多,路旁的店铺也没以前热闹。好像经济停止了行走的步伐。到了大姐家米铺,他们也说现在生意不太好做,确实是萧条了些。有人员流动,才有经济产生和流动。
廖书生又提前订好酒店。以前每次回来是住在大姐家,自最近两三年孩子们成家后,我们就住在大姐隔壁家的酒店。也是大姐同学家开的。我一直觉得澄海应该有很多隐形富豪,什么玩具厂、羊毛衫厂、酒店、酒楼等等,以家族经营为主,还有好几家上市公司也是某家族的。有没有国有企业我还摸清楚。我一直在国企呆着,像有些人一样,总觉得国企信誉好,产品可靠,买东西大都去友谊商店。其实,在本地人的概念里不存在国企民营区别,大都是个体经营。信誉是建立彼此约定或长期形成的相互遵守的规则里。比如,我们订的酒店价格合理,干净,管理到位。
二
廖书生不想辛苦姐姐为我们做午饭,我们就近吃碗粿条。在澄海,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能看见粿条店的门永远都是在开着的。一人一碗牛肉丸粿条,让我找回了自己。已下午两点了,是真饿。
回到家节奏自然慢下了来。饭后慢悠悠的去看婆婆。澄海还是有很大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记得二十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满大街都是摩托车,其次是自行车。公交车有么?好像有一个线路。我第一次见到颇为壮观的摩托车大军景象是在台湾的十字路口,乌泱泱的,但他们很守规矩,一人一车或俩人一车,戴着头盔行驶在自己的道上。而澄海的摩托车大军,常让人惊魂未定。无论是外衣飞舞小哥俩、脚蹬高跟鞋的小姑娘,还是带两孩子的大嫂、穿着拖鞋的大爷,都是骑着摩托车从你身旁呼啸而过。
本文标题:澄海食物在任何时候都是最能抚慰心灵的东西
- 相关推荐
【澄海食物在任何时候都是最能抚慰心灵的东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