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慌,梳妆台、抽屉没有;黑色手包就三样物品:手机、钥匙、零钱包,也没有。脑子即刻就开始回忆搜索,昨晚加班回家时快到十一点?回到家就洗洗睡了,基本没有其他活动。放在哪儿了?我最后一眼见她是什么时候?手包很小,是拿取手机时带出来掉了?最有可能掉在哪儿?只顾着要完成一件事,竟然没留意物品的去向,怎么过了一晚才想起啊。
家里是不会有了,或许在办公室吧?记得昨下午因要整理书柜,担心被刮花取下来随手放在抽屉。可是,临下班时放进了包里吧,当时还担心被钥匙刮花。那么,最后是放进去了吧?取下来时脑子里似乎还闪过一丝“不会丢了”的念头,不会真丢了吧。
上班的时间快到了,先上班好了。上午的事情多,几乎没精力想这件事。中午,我将昨晚的走过路线仔细检查了一遍,没见到手链的踪影。晚上回家又找了一遍,最后的希望几乎破灭了。心情真复杂啊,失望、失落、泄气、不舍、懊恼,甚至有些莫名生气。
我算是比较仔细的人,很少丢东西。这条手链是二十周年结婚纪念品,还些特殊的纪念意义。前天我还满心欢喜的带着她纪念呢,两天后她就不见了。
我费劲的想也想不起她在哪里丢的。
同事安慰我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再买一条就好了”。另一同事说“说明这东西不是你的,是你的无论如何丢不了”。好像是这个道理。其实我知道这是自我安慰罢了。
曾经也丢过一条很喜欢的K金手链,后来新买了一条同款手链,但我还是无法忘记丢过的那一条。这么说,不是因物品本身,而是自己不肯忘记丢失物品这件事,其实是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
对于“是你的”和“不是你的”之理论,这是我听到在人生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什么晋升、金钱、物品、甚至情分,一切与人有情感的人、物、事在人们落魄、不甘心时都可以用以安慰、麻痹自己或他人。在以前,我总觉得这是给自己找一个不再执念就此放弃的借口和理由,或者说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精神疗法,很有宿命论的观点。我以为凡事还是要争取,且尽力就好。当他们这样安慰我时,好像得到片刻舒心,既然你要离开我,我又有什么好留恋。
可是现在我又想:手链不是我的物品,那是谁的物品?倘若有人拾到了,她(他)是否也喜欢?如果能带给他人开心,也不枉我曾经对她的喜爱。
在找不到手链时,有那么一刻我像祥林嫂一样告诉周围的同事,手链丢了。现在想来,我对鲁迅笔下这个人物有了另一层理解:当你丢失自己心爱之物时,你是控制不住向周围人们诉说。祥林嫂被丢失的是儿子,悲痛充满心间传递到每一寸肌肤,让她不能自控。她无法存有正常思维,想必是痴疯了。我对祥林嫂式的人尽可能退避三舍,也尽能不做这样的人,可是当我丢了手链,我居然与她一样。只是丢一条链子而已,就放大自己的难过。原来我是没有处在特定的环境中。
日本有名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说,人要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所以人们要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是的,舍弃对物品的执念,更直白的要说舍弃对物品拥有的欲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很少佩戴首饰了,有时觉得简单真好,不用担心丢了坏了。看到好看的饰品依然喜欢却没有强烈购买的欲望和冲动。可能我曾经拥有过,正如女人拥有一颗钻石戒指,也许不会经常佩戴,内心已有极大满足;还有可能我总觉得物品是有情感的,常常不用的物品是会有怨言;或者更进一步说,我已经分清物品与人的关系,那就是“因我需要,才要拥有”。我才是主角。
本文标题:我的潘多拉手链不见了
- 相关推荐
【我的潘多拉手链不见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