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糊涂”对为官之道的一种概括和沉淀

2023-10-07 17:51:20

说“糊涂”对为官之道的一种概括和沉淀

凡人莫不想做个明白人,很少有想做糊涂人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还真的需要有一点糊涂,甚至,有时糊涂比明白反到重要一些。
  这个道理是自古就有人行之。中国古代君主头上戴着的王冠前面挂着一排珠串,称之“琉”,琉的作用就是用来遮住君王的视线。古人认为:君主是最聪明不过的了,大臣们所做、所想的一切,都有不过君王的眼睛,这样,臣对君难免有戒心,君对臣也容易刻求,不利于君臣和谐,而用“琉”挡在君王的眼前,就表示君对臣的一些行为有所不察,这是一种君臣和谐的愿望。这则典故反映了古时候谐调君关系的一个准则——适当的宽容、回避。
  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也有一些人比较崇尚“糊涂”这一人际关系理念,宋代的郑板桥就有“难得糊涂”这样一句名言,后来许多官吏甚至把它当做作右铭,用来警示自己,这或许是经历多年官场险恶后,对为官之道的一种概括和沉淀。
  在民间也广流传着这样一类俗语:如,“水清不养鱼”、“凡事莫叫真,叫真没好人”,这类俗语反映了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浸润整个社会生活、甚至成为民族意识特性的宽容的理念。
  “糊涂”,在这里解释为“宽容”“谅解”“自我保护”也许更合适一些,并非与傻子同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一门处事哲学,运用这门哲学而受益的真是不可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大晏君臣,当楚王的妃子给大臣敬酒时,大厅的灯突然被风吹灭,一个醉酒的大臣突然拉住王妃亲的一口,那王妃一着急就将那大臣的帽缨扯了下来,并大声喊叫。过一会下人们又把灯点亮了,那妃子向楚王诉说了刚才发生的事情,要求楚王把那个被扯下帽缨的大臣找出来。楚王听了后却下令,所有大臣都摘下帽缨,一醉方休。那酒醉失礼的大臣本以为这次是非死不可了,没想到却意外地获释了。后来楚国与邻国发生战争,一名勇士英勇无敌,立下了大功,当楚王要给封赏时,那勇士却不知所踪,留下书信,说是为报庆功宴上对王妃失礼不杀之恩。
  楚王就是巧妙地运用“糊涂”哲学,化解了一场君臣矛盾,感化了一名勇将,最终在国事中有大大受益。
  当然,有一类“糊涂”,的是政治上避难。为了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实现“独善其身”的目的,表面上装得昏昏噩噩,就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六王爷,事事装糊涂,这是一种比较消极却又适合环境的处事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韬讳。
  “糊涂”哲学久远而广泛留传,还与我们的民族性有着一定的关系。“温良、恭谦、忍让、宽恕”这些都是在我们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准则,甚至成了民族道德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所崇尚,而“糊涂”哲学正是这种道德的主要表现形式。这门哲学于百姓则为“厚道”,于士大夫,则为“超脱”,总之是很让人崇尚的。
  而“糊涂”哲学在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就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符合人们保护自己生活隐私的心理,可以让你周围的人避免了很多不安和尴尬;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段互不冲击的缓冲区,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不和谐及可能发生活的冲突。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比较低调的方式对待周围的各种侵害;对身边的事非利害不要过于敏感,尽量保持心里的平衡与平静。这似乎与老庄的“清静无为”有点相近。但对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确实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过,果真要做到“糊涂”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它需要智慧、修养、和勇敢。这样的“糊涂”常常是大智若愚,需要人用你的智慧参透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不为生活中的各种幻觉和雾障遮住眼睛,把事情看得远一点;它需要人有一种超脱的心态,有一种平如镜、淡如水的,淡泊一切得失的心境;还需要有一种勇气,一种平淡的哲学,坚持一生一世,并非易事,没有一种牺牲精神,没有一种挑战自我的胆量是做不到的。
  当然,“糊涂”哲学也不能滥用,大是大非前面不能糊涂,原则问题不能糊涂。秦时丞相李斯一时糊涂,赵高奸谋得逞,自己也不免腰斩于市。宋朝宰相吕端,平常糊涂,每遇大事总有卓见。真宗继位,君臣朝拜,唯有吕端不拜,直到看清确实是太子时方才下拜。后来有“吕端大事不糊涂”一句留传于世。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说“糊涂”对为官之道的一种概括和沉淀

  • 相关推荐

【说“糊涂”对为官之道的一种概括和沉淀】相关文章:

下个月内,转角遇见缘分桃花,有望重新收拾爱情的3大生肖!2023-10-07 17:51:20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