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骄子培华兄(散文)
文/张金玲
欣闻培华兄欲出文集,甚为高兴。花甲之年笔耕不辍,集腋成裘。作为老乡、崇拜者,一直在拜读他刊发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上的数十篇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佳作,甚感荣幸,佩服之情难以言表。
文品如人品,他的作品,有料有才有悟,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充满了社会正能量。他把自己骨子里的向善,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恰到好处融入到文章里。
关于培华兄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我只想谈谈自己印象中的培华兄。
我的家乡是利津县北岭乡孟南村。北岭乡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庚寅年元月合村并乡划归盐窝镇,但我更愿意说我们北岭人。我村是一个筒子村,南北长千米,我们两家相隔四百米左右,小时候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南北串着玩。培华兄大我近十岁,年龄的悬殊,村里的大孩子们基本不爱搭理我们一群小不点。但是培华兄例外,他平易近人,不笑不说话,和蔼可亲,遇到疯跑疯闹的我们会打招呼,逗我们开心。那时他清瘦高挑,举手投足文质彬彬,穿戴整洁又精神,不逊色在我村上山下乡的城里知识青年。虽是农家子弟,体质可没有他同龄男孩强壮。我上小学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经常听到播放培华兄写的通讯稿子。街头巷尾经常听到乡亲们夸奖他,对他的的佩服油然而生。特别是恢复高考后,他克服种种困难考上了山东煤炭技术学院。他是众多家长眼里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他成了我村高考考中的骄子之一。无形中成了我村莘莘学子学习的榜样,更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
我尤其敬佩的是培华兄自始至终的暖心宠妻。嫂夫人是我们当地公认的美女,是民办老师,她知书达理,教学成绩出类拔萃。八十年代初,夫妻二人两地分居。还在淄博上班的培华兄,每次回家,给嫂夫人买回的穿戴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我和嫂夫人是同事,而且很投缘,有时候会和嫂子一起聊天。有次我发现戴在嫂子白皙手腕上的电子表,金色的链子,紫红色的外壳,小巧玲珑,简直美翻了,显得我的中坤手表太老土了。善解人意的嫂子看到我羡慕的样子,笑着对我说:你喜欢这种表我让你培华哥给你捎一个回来吧。我激动的连连点头。
那时从淄博回老家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过了挺长一段时间,一个周天的下午,表嫂来到了我家,拿出一枚圆柱形的深红色电子表递给我,透过白色的屏幕,我看到里面跳动的数字,那种造型别具一格,即实用,又美观。令我爱不释手,嫂子展开那熠熠闪光的镀金长链子,细心的挂到了我的脖子上,落在胸前的圆柱形表壳金光闪闪,霎时我感觉自己美了很多。我连忙拿钱给嫂子,再三推脱,嫂子说,你表哥说了,不光是你,给别人捎来的东西都不要钱的。要知道,那个时候可不是现在,工资也就几十块钱,用钱的地方可多着呢,令我好生感动。那枚电子表,让我“臭美”了好多年。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挂在我脖子上的那枚紫红色的电子表,更忘不了培华兄嫂为人处世的慷慨和对我的偏爱。
以后由于结婚生子、工作调动等原因,我也离开了家乡,我和培华兄联系中断很多年。最近几年,我们都来到了东营居住,一次次的老乡会,又把我们村的游子们联系到了一起。每次见面,培华兄嫂对我依然是那样的亲切,老俩还是情意绵绵,嫂子眼神里透出的幸福令人羡慕。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培华兄不仅自己工作出色,爱好广泛,而且教子有方。女儿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且是学校里的顶梁柱。儿子更是凤毛麟角,免试保送进入北大硕博连读,发表的专业论文更是多次获奖,并代表国家多次去外国交流,现已在南京大学就职。知道这些,真的为他们高兴。家庭熏陶,耳濡目染。有人说,生活中,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犹如原件。的确如此,丈夫是青山,妻子是绿水,有青山巍峨矗立,绿水岂能不秀;父亲是青山,母亲是绿水,他的子女在青山绿水环抱的环境长大,岂能不长成参天大树。他们老俩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言传身教,在知识的海洋里做孩子的领路人。即使现在培华兄虽然退休,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和孩子们一起奔跑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我衷心地祝愿培华兄在未来的文学道路上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张金玲,山东利津,中学退休教师。三尺讲台,三十八载。曾获得东营市优秀教师、东营市教学能手、东营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壹点号 乡隐居士
本文标题:我家乡的骄子培华兄(散文)
- 相关推荐
【我家乡的骄子培华兄(散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