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些外乡人大都来自北方的受灾地区。灾荒导致地里的粮食颗粒无收,家里无米下锅,无奈只得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职业乞丐,是灾区的难民。
背井离乡的难民们,一拨又一拨地涌进了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江南农村。村民们悲悯这些远道而来、饥肠辘辘的外乡人,招呼他们一起分享家里为数不多的食物。
即便常常有揭不开锅的尴尬,但在困境面前,村民们还是竭尽所有去矜贫救厄,共渡难关。有的甚至腾出自住的空屋,或者整理出蘑菇房,抑或曾经的牛棚、猪舍,只要能住人的地方,通通清理出来,让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外乡人,暂且有个落脚之地。善良的村民们懂得流浪他乡的心酸与无奈! 在这些流浪的外乡人中,有一对老年夫妇很是与众不同,村民们称那老年男子为“空气”。小小的我,不懂得“空气”的含义,就纠缠着村里的老爷爷刨根问底。老爷爷告诉我,“空气”就是乞丐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直接喊乞丐呢?我还是很纳闷。后来,从大人的只言片语中隐约了解了“空气”的大概意思,即闽南话中的乞丐,然而又有别于单纯行乞的乞丐,应该算是有艺术才能的流浪汉吧。
流浪到村里的“空气”,外形很独特:大约有五十多岁的样子,瘦瘦高高的,秃着头,却蓄着一把圣诞老人似的大胡子,连鬓带腮,蓬蓬松松地飘在胸前,颇有艺术家的气质,不同凡俗。
“空气”的鼻梁上架着一对黑眼镜,遮住了半边脸,也顺便遮住那双神秘莫测的眼睛。
身上的衣服褴褛不堪,补丁一片摞着一片,密密麻麻,颜色繁多,赤橙黄绿青蓝紫……像披着一件彩色的破被单。
脚上的黑布鞋洗得发白褪色,还破开好几个大大小小的洞,五根脚趾头争着从破洞里探出头来东张西望。即便穿成这样,依然让人感觉到他的气质不凡!
“空气”的肩上交叉地斜背着两个包:一个是缝缝补补过的蓝色布包,类似于我们以前读小学时背的书包(也是粗布缝的,很结实耐用,一个可以用许多年,但是很粗糙,用到后面都褪色了,很难看),那个布包瘪瘪的,里面显然是空空如也。
另一个背包有点神秘莫测,背包的下端微微鼓起,不知啥东西,惹得我们竞相猜测(一群无所事事又喜欢追根究底的小屁孩);他的右手拄着一根拐杖,迈步之前,拐杖先在前面“咚、咚、咚”地敲击地面,落到实地了,才走下一步,每一步都小心谨慎。据此,我们这便推测出,“空气”必定是个瞎子,啥也看不见。
他的左手紧紧地拉着他的老婆。他老婆瘦瘦小小的,腿脚不太利索,走路一瘸一拐的,好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感觉随时都会摔倒的样子。幸好有“空气”的大手一直拉着她,终究还是没有摔倒。
俩人相互搀扶着,摇摇摆摆地出现在村子里的一棵榕树下。这棵榕树据说有三百多年的树龄,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浓荫蔽日。繁茂的枝叶间筑满了大大小小的鸟巢,鸟儿们叽叽喳喳,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上下飞舞,俨然成了这儿的主人。
本文标题:远方的 “空气”
- 相关推荐
【远方的 “空气”】相关文章: